“姐夫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放眼歷朝歷代,不讓離開封地的,只有大明。而且不止是不準離開封地,甚至是不準所屬的城池,就連出城祭祖,都要上奏朝廷批准。如果朝廷將藩王的封地購回,那藩王就沒有了封地,那不準離開封地的這一條,也就可以取消,准許藩王隨意出門遊玩。用自己的封地換銀子,換自己的自由,我想許多藩王應該會答應。作為藩王,圖的不就是一個富貴,太太平平,安安樂樂,銀子不缺,也就是了。而且朝廷開海,允許藩王進行海外貿易,還不收關稅,實在不行,再談談條件,這些藩王,應該都能夠答應。而且,這件事情,還可以由皇上出面,這個說辭,小弟都為姐夫想好了。理由很簡單,北方大旱,致使百姓造反,其原因還是朝廷沒糧,無法賑濟,糧食都在誰的手裡,都在皇帝家的親戚手裡,那些藩王,土地最多,家中糧食也是最多,可就是不拿出來,害的朝廷沒有賑濟的糧米。可當流寇打進王府的時候,抄出多少糧食,像府上的糧食,堆積如山,都已經發黴了。要是說,當初他拿出糧食來,賑濟百姓,豈會落到被流寇給吃了的下場。作為前車之鑑,朝廷理應有一片自己的土地,這片土地收的糧食,全部上交國庫,以備不時之需,平常時日,可以自行販賣,遭災之時,可以賑濟災民,這就叫有備無患。此一點,朝廷至今沒有做到,也虧得姐夫有管仲、樂毅之能,才肅清流寇,還天下太平。前車之鑑,歷歷在目,難道皇上就不想撥亂反正麼。只有皇上願意,姐夫再施展些手段,料想那些藩王肯定會答應賣出土地。要說購買土地的銀子麼,只要朝廷開海,銀子還不滾滾而來,只要朝廷願意,我李家願意和朝廷合作,一起進行海運,朝廷撥給小弟戰船甲士,小弟出錢,到時五五分賬,小弟敢保證,不出幾年,就能把買地的銀子給朝廷賺出來。”說到最後,李元琛的聲音也稍微大了一些,顯得是那樣的胸有成竹。
對於李元琛的自信,嶽肅是深信不疑,要講賺錢,有誰比得上李家。朝廷出戰船,以大明現在的水師,拿出去不敢說橫掃世界,起碼行駛在海上,也沒有人敢惹,完全可以保證安全問題。
至於說買地的銀子,嶽肅在心中也簡單的算了一下,通常藩王的封地是一萬傾,只有福王比較高,是兩萬。一頃土地在明朝時期,等於五十畝,稍微多句嘴,現代的一頃是等於一百畝,而且頃和公頃不要混淆,一公頃土地相當於十五畝。
一頃土地五十畝,一萬頃土地就是五十畝,當時田地的價格不等,一般的地是十兩多點,肥沃的土地能夠達到二十兩。朝廷給藩王封的土地,大多都是肥沃了,基本上都能算作是二十兩一畝。這一來可厲害了,一萬頃土地的價格,就是一千萬兩白銀。如果由皇上購買,藩王不一定會真的不買,只是這個價錢,朝廷想拿出這麼多銀子,一下收回這麼多土地,實在是難呀。
再說一下,現在明朝有多少王爺,已經不在的抹去,在位的有太原晉王、武昌楚王、開封周王、兗州魯王、太原代王、荊州遼王、武岡岷王、平涼韓王、平涼安王、安陸郢王、桂林靖江王、襄陽襄王、蘄州荊王、饒州懷王、濟南德王、汝寧崇王、長沙吉王、建昌益王、青州衡王、常德榮王、荊州惠王、衡州桂王、登州信王。
親王一共二十三位,不過因為土地有限,也不是誰家都達標,能分上一萬頃的土地,有的能少點,比如說不受張嫣待見的信王朱由檢,土地也有五千餘頃。當然,不受待見的也不止他一個,還有好幾位仁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