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部分 (3 / 5)

什麼?假的?這做工、這用料,它能是假的?!我怎麼看著個個兒都是一級文物——國寶哇!!”

這時候蹲在牆角里的那個小“油杆子”實在憋不住了,用兩隻手拍打著水泥地面先是“哈——哈”大笑,然後就“嗚——嗚”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哎呀呀!俺的娘呀!一開始咱就交代了這些都是假文物啦,是村子裡手藝人做的。可政府就是不相信呀,簡直要急死我咧……要是因為這些破爛的東西就把咱給槍斃了,那可冤枉死人哪……”

二、玉碎(4)

一時間,大家都沒話說了。

其實,這事兒用不著多說,這堆“古玩”的假,就跟禿子頭上長的癩痢一樣——明擺著!

說起古代玉器的把玩和收藏,那話可就扯遠了。我不是玩兒玉的,老實講也玩兒不起,不敢玩兒。但在收藏理念上多多少少算是“觸類旁通”,大概齊我知道一點點兒“常識”。

中國人對玉器的尊崇歷史悠久,古人云:“玉,性溫婉而不易得。”孔夫子老早就提倡“君子佩玉”,於是從來爺們兒不戴玉就不像“君子”,女人不佩璜就欠點“冰潔”。應該說,自打上古的時候算起,美玉就成了從帝王將相到小康之家這一社會群體的最昂貴的“消費品”。其制玉技術與陶器以及後來的瓷器是並行的,在當時這“玉器行”就是僅次於農業、畜牧業和建築業的一大門類。特別是咱中國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就是死了,到了陰曹地府,家人也要把他活著時候喜歡的吃、穿、用、玩兒的東西一古腦兒地埋入地下。得嘞——這麼一來,豈不就給今天那些崇拜先賢玉文化的收藏者們,能沒完沒了地從地底下淘換出“古玉器”埋下了個永遠都畫不上句號的伏筆?

就通常來講,古玉的玩兒法大概有兩種:一曰“熟坑”(也叫“老坑”),一曰“生坑”。然而要是把這兩個“坑口”給解釋清楚了,估計找位能說會道的玉器行家,講上個三天三夜都未必能“嘚啵”出個頭兒來。所以談到玉器的收藏,您大概齊知道區別就是“傳世作品”和“出土文物”這麼個概念就得了。說到“紅山”、“良渚”的玉器,那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傳世者甚少,縱有傳世,估計也絕不會輕易的就落入咱們老百姓的手裡。但地底下能埋著多少?這就難說了,那是考古界的事情,好像也不是隨便挖個菜窖就能出土的。既然地下的“寶藏”是個“未知”,那麼就給好古者以期待。道理很簡單,他誰也說不清楚地底下的“事兒”不是?所以呀,在民間很少看見有人拿著塊紅山古玉愣說是家傳的而出來兜售,總是瞪著眼珠子、鬼鬼祟祟地忽悠你:“這可是挖出來的——地道的出土文物!”

其實說起買古玉上當的事兒這似乎也不能全怪“初級”收藏愛好者們的無知,不是也有某個“大師”級的專家不久前還在地攤兒上花了十幾塊錢“撿”了塊紅山古玉的“漏兒”嗎?結果是個比贗品還要贗品的贗品。我斗膽地說幾句得罪人的話,其實當“專家”不難,誰經過努力地學習和實踐之後都有成為某個領域裡“專家”的可能。現如今我還能告訴您一個“當專家”的“訣竅”:將所有擺在你眼巴前兒的古玩一律說“假”,您某種意義上就是“九成”的“專家”了,因為能在您眼前“過路”的“古玩”就機率來講,至少九成以上是假貨。就好比您連一個英文字母都不懂卻要考“託福”,你只管全部畫“√”或者全部畫“×”也能得個“大概齊”的分數,這道理是一樣的,其實挺簡單。但非要自稱“大師”,我尋思就得悠著點兒了,就得看您面對的是什麼領域了。如果您面對的是華夏文明幾千年以來的文化積澱,那她“老人家”在此刻所積蓄的能量一定不是咱們每個莘莘學子或者自恃學高的“專家”們所能徹底了悟的。因為,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儘量以我們所掌握的學識去接近歷史,用內心的獨白去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