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90部分 (3 / 5)

題他可沒少琢磨,而且已經曠日持久地纏繞著他好幾年了。今天終於問了出來。

華雲哈哈一笑:“這個呀,我還真想過!儒家,不管說得多好聽,做得多負責,但是他的實質是傷害人的生命,比如說,一個忠君思想,就不知道戕害了多少任命!而醫家呢,則是以人命為大,以人命為天,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保護人命,不知道你知道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提出的一個主張,就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我們醫家的主張,可是儒家呢,你們的所作所為不但不在未病之前預防人生病,就是已經得救的,你們也不予治療,更有甚者,你們的主張和行為就是得病的根源!因為你們所有的主張都是反自然、反天道的!到處都是疾病和病人就是你們推行儒家的必然結果。”

楊載福聽罷,甚為無言,仔細一樣,果然如此!

“回去吧!”

他對自己的屬下一揮手,又對華雲一拱手,回去了!

湘軍連遭敗績,不但損兵折將,而且士氣遭到極大打擊!

就在這時,一股生命力最強的生力軍上場了!

正是財大氣粗的商家子弟兵。

第1377章 陰陽兩極交泰(大改)

中華上國曆史上歷朝歷代的各家學說各個流派,要說貢獻最大卻最沒有得到公正對待的,非商家莫屬。

這種狀況的形成,要怪又要怪到儒家身上。

“重農輕商”、甚至是“重農抑商”,基本上都是每一個在歷史長河中停留過稍長一段時間的朝代的一項基本國策。

而這樣的朝代,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孟之道當家的各個朝代。

這個國策,可以看出孔孟之道的僵化古板,不知道變更,也不知道辯證地看問題,也就是其它各業對農業的促進。

作為立國之本,沒有農業當然不行,因為農業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是給本國居民保命的糧食。

而商業呢,是在糧食有餘的時候,才互通有無的!

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家庭,那些商業交流的東西可有可無,而那些糧食沒有的話,不出十天就會餓死。

而一遇到天災**,一旦糧食歉收,就會大量的餓死人,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因此歷代統治者重農也是有道理的。

沒有道理的是他們在孔孟之道僵化理念指導下把商業和農業對立。

眼界狹窄之處,就是把商業和農業二者本來相輔相成的行業直接對立起來。

那些實際上不懂生產的儒家知識分子想當然的認為,只要把用在商業上的時間和金錢用在農業上,就可以成正比地增加農業的產出,就可以解決農業的問題。

其實不然。

只顧農業,往往農業效益就會越來越差,有時甚至增加投入反而會減少產出。

同時,如果沒有商業的幫助,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也會成為不可能。

比如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並不是任意調換一下種植地域,就有同樣的產量的,甚至根本就不能生產。

這種地域之間的分工,必須商業做中間的媒介,才能順利開展。

同時這種低於分工,也是社會分工的基礎;如果連地域分工都沒有,其它社會分工就更談不上了。

而沒有社會分工,也就沒有科技進步,因為每一個生產基礎單位都是抱殘守缺,不求進取,保住自己現有的哪一點成就就滿足。

而每一項進入新領域的社會分工,都會被看成是減少糧食生產的冒險,從而也就會威脅到人們能吃到的糧食,無論是總量還是一個家庭的具體數量。

還有就是那些參與新分工的人,因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