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中國文化傳承> 第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1 / 5)

第一篇 古代政制(1)

古代政制皇帝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陛下”一詞的由來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皇帝身穿的袍子一定是黃色的嗎?

從周至明,皇帝的正式著裝都是黑色的冕服。秦朝是水德,唐是土德,漢、宋、明是火德;水德尚黑,火德尚赤,土德尚黃。但是火德的赤並非現在流行的中國紅,而是發黑的暗紅;土德的黃也不是明黃,而是帶點紅又有點發暗的朱黃。唐代的皇帝,依舊是以黑底十二紋章的冕服為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裝,但是平時也穿朱黃色的常服。“明”音與“冥”通,明黃色的衣冠通常是作為明器(冥器),也就是皇帝的壽衣。宋朝和明朝都是火德,尤其明朝皇帝姓朱,都以紅色為貴,皇帝的常服也多為紅色,日常也有黃色,但不是那種會發亮的明黃。現存的明代皇帝畫像中的明黃色常服,是因為那些畫像多是死後遺像;而那種純金打造的黃澄澄的金冠,更是隻有在皇帝的墓穴裡才能找到的陪葬用品。以明黃色為貴,穿著明黃色衣冠到處跑的,只有清朝的皇帝。

皇帝並非穿“黃袍”

初唐時,普通臣民還可以穿戴明黃色衣服,只是不能穿朱黃色,但是後來,由於明黃和朱黃太容易混淆,所以凡是黃色系的衣服都被禁止了。今天的電視劇和電影中的皇帝服裝大都是黃色的,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傳統戲曲藝術因為經歷了清朝的服飾文化斷層,所以發生了一些變異;而現代的影視劇,更是將皇帝死後穿的衣服搬上了螢幕。

為什麼皇帝的墳墓叫“陵”?

“陵”原為大土山之意,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殽有二陵焉。”就是說殽有兩座大山。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都稱“墓”而不稱為“陵”。例如《周禮?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墓大夫則專職管理全國墓地,並將墳墓形勢畫成圖。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稱“墓”亦不稱“陵”。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大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大國。這在《史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君王墓稱“陵”是當時王權不斷增強的結果。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依規定帝王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

沒有了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