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部分 (2 / 5)

,手下的人和老百姓對他敢怒而不敢言。在古代流行避諱的情況下,他就不允許州內的百姓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字同音的字。本來,避諱的情況一般只是針對皇家人員而言的,小小的一個太守竟然讓下面的人避諱自己的名字,足以可見這個人的專制程度。在田登的規定之下,不少吏卒因為說到與“登”同音的字而遭到鞭打。反正是隻要在田登的眼皮子底下,誰觸犯了他這個忌諱,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長官”的罪名,重則判刑,輕則挨板子。

名詞雜談(24)

但是事情總是不斷髮生。這不,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依照以往的慣例,城中的老百姓都要在街上點花燈和焰火來表示慶賀。州衙門為了安全著想,於是便貼出告示,讓人們防患於未然。但是寫這個告示的人便犯難了,因為上面有個“燈”字。怎麼寫呢?用上“燈”字,要觸犯太守;不用“燈”字,意思又表達不明白。最後,沒有辦法,他就把這個燈改為了火字。佈告便成為了“今年老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間要注意安全”。告示貼出後,老百姓看了都驚吵喧鬧起來,有的人便對田登的做法氣憤萬分,憤憤地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什麼世道!”結果,就是這句“罵人”的話流傳了下來。

“太歲頭上動土”的由來

唐朝末年,由於統治者荒淫無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農民起義便成風起雲湧之勢。在這其中,黃巢率領的起義軍勢力最大。他們走潼關、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

但是黃巢並沒有在長安逗留太久,因為還有許多唐軍沒有被消滅!這一天,他率領兵將百餘人到臨潼縣去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在半道中,他們被一座高大墳墓擋住去路。這座墳墓所埋之人不是別人,正是那漢高祖劉邦之父。黃巢認為一個人都死了這麼多年了,還佔據著這麼多良田,真是可惜了,還不如把它平了,讓老百姓種上地吧!於是他便讓隨從借了一把鐵鍁,挖了起來。與此同時,他也親自向農夫借了一把大鍁把墓頂挖了個大坑。挖完之後,黃巢放聲大笑,隨即吟詩一首:

輾轉中原逐驚鹿,

西進長安過齊都。

吾輩豈是山野人,

太歲頭上敢動土。

從此,“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就流傳下來,後來,人們用來比喻敢於觸犯有權有勢的人。

“哪壺不開提哪壺”是什麼意思?

“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句俗語一開始的意思是提涼壺,讓人喝涼水,後來引申為說不該說的話;做傻事,做不該做的事。它是這樣來的:

唐朝的時候,有父子倆在一個縣城中開了家小小的茶館。由於店主熱情和氣、誠懇實在,再加上這家茶館總是開門早、收攤晚,而且茶館的環境也是很優雅,所以其生意非常好,天天都是顧客盈門,生意也是越來越紅火。在這種情況下,這家茶館就名聲響亮,在縣城中是個很好的休息去處。

這一年,這個縣來了一個貪財好利的縣太爺,他總是在外面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在喝茶期間,他一個人佔一個桌子,總是罵罵咧咧的,還要求這家小店供應點兒花生米、豆腐乾什麼的就嘴兒。這下不要緊,人們畏懼縣太爺的權勢,便不敢來喝茶了。這個小店做的是小本生意,一杯茶本來就賺不到多少錢,縣太爺這麼一鬧,生意便做不成了。但是怎麼辦啊?人家是官,老百姓惹不起。這家店主便因此病倒了。

老闆的兒子便想出一個辦法讓這個縣官知難而退。這個縣官肯定是覺得這家的茶水好喝才來這裡喝茶的,要是茶不好,那他就不會一直待在這裡了。店主的兒子便在茶上面做起了文章。有一天,店主兒子見縣太爺來了便司爐掌壺,之後便把茶水放到了縣官的面前。縣太爺按照平時的習慣便端起茶杯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