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0部分 (1 / 5)

甚至蘇東坡等人的記載中。遼使來京城,縱橫直撞,在御街上如若無人之地,但沒有一個人敢反擊,反而躲在一旁憟憟發抖,士大夫們面如土色。

甚至後人忽視宋朝的數次大捷,滿城大捷,雁門大捷,土蹬寨大捷。唐河大捷,徐河大捷,子汊河大捷,雄州大捷。莫州大捷,威虜軍大捷……

甚至導致許多士大夫們根本不想戰爭,害怕戰爭。

宋九繼續說道:“因此不用害怕戰爭。然而戰爭連連,必傷害百姓。傷害國家財政,也使士兵厭戰。然而承平久了。又會產生很多弊病。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關洛百姓。唐明皇初期戰爭也不少,但府兵制敗敗了,於是設節度使,用邊軍用胡兵。當時唐朝兵制主要分為三塊,一是河北安祿山手下的軍隊,二是青海西域的軍隊,三是關中的御林軍。”

“御林軍久不戰,開始墮落乏戰,因此平南詔時導致慘敗。那支御林軍成了花架子,已不可用了。加上唐明皇不理朝政,安祿山這才大膽起兵謀反。唐明皇雖將哥舒翰與高仙芝、封常清調了回來,卻因為時間緊急或者因為忌諱等原因,沒有調回多少青海西域軍隊。三員虎將不得不用關中的御林軍,或者從洛陽徵百姓為兵。怎能不敗。後來整個北方烽煙四起,百姓不再害怕戰爭了,於是郭子儀漸漸打敗叛軍。若是將三將與郭子儀來一個互換,郭子儀在洛陽與潼關未必能勝利,三將在亂後未必會慘敗。正是一個久不習戰畏懼戰爭,與適應戰爭的區別。”

這種說法未必讓大家信服,但也不能說它一點道理都沒有。

“還有一個特例,如唐初,唐初將士戰火不休,然為何無厭戰情緒,因為隋唐替更,全國大亂,山河破碎,家園焚燬,人心亂極思安,為了重建家園,戰爭也得到將士與百姓支援,由是百戰而不厭戰。不過國家承平久了,性質又不同了,比如唐太宗徵高麗。遼國也是如此,他們立國時間更長,百姓承平,甚至也不渴望打草谷帶來的一點財富,因此戰久便會厭戰。”

“所以老子說盛極而衰,衰極復盛,孫子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必須要休息千日才能一戰,但休息千日正是為戰而休息的,故夫子又說中庸,不是教導大家不要去學木秀於林而風必催之,而是學會有智慧有德化地去持中之道,若是大家一起裝平庸,不敢擔當,不敢出人頭地,陛下還有人才可用麼?國家那還了得?最少陛下沒有言臣了。”

“因此不必為不戰而不戰,將士缺少實戰磨練,一旦到了大戰來臨之時,即便國家養了百萬禁兵,與徵來的百姓役兵又有何區別?那國家花那麼錢帛養那麼多將士又何必?不如不養,施惠於民。相信國家取消了豢養禁兵的費用,馬上就可以取消所有兩稅了。但不能為戰而戰,那麼會增加百姓負擔,將士也會厭戰。”

“燕雲能收回來了,說不定馬上可以收復遼東,讓大漠各部誠服羈縻之。但未來還會發生戰事。先帝曾有一個夢想,光復漢唐盛威。那麼最少玉門關以東要收回來,包括肅甘涼蘭河西走廊四州,以及青海河湟地區,以及南方交趾、大理。說不定北方會陸續出現叛亂。因此不會缺少戰事。然而陛下需有持中之道,在朝延財政准許之下,在百姓沒有太多負擔之下,先用良將,適度地發起一些戰事,對國家有益而無害也。”

“但是南方一定要注意,南方天氣溼熱,北方軍旅多不適應。因此以臣之見,未來若是陛下有意南方,多用川兵與廣兵。以及川馬,然後再選撥對南方熟悉的將領。如馬知節領軍,那麼就不會因不適應地形而導致大軍會得瘧疾的現象。也不會因不熟悉而導致指揮失誤三軍潰敗的可能。”

“軍事如此,政治用人也是如此,就象太極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國家非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用好人才,如寇準敢於擔當,大事可以決問寇準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