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旗卷天下電子書> 第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部分 (1 / 4)

實有其事,到後來供應好轉了時,中國團已經覆沒了)。

除了軍備和糧食,兵員的供應一直問題不大。工人和農民是紅軍取之不竭的後備兵源。新政權的基礎,本來就是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說過:“……工人階級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在過去的世界大戰中,工人發現自己的勞動只是為統治階層贏得利潤,自己的犧牲只是保衛了資本家的財產。他們對這個要求自己付出一切,卻不能給他們溫飽與尊嚴的制度極端不滿,對新興的革命政權充滿嚮往。對布林什維克宣傳自己是工人階級的政黨心悅誠服。新政權因此在城市中擁有天然盟友,可以利用所有的鐵路、工廠來支援紅軍。還可以透過發動工人來阻止對手有效利用資源(如破壞白軍的鐵路,物資;或發動港口工人拒絕裝運白衛軍的物資。)危急時刻,紅軍還可以動員工人民兵來協助進行城市防衛。(如小說中提到的防守維亞車站的第十七彼得格勒團,就是由工人組成的)。

至於廣大農民,最初從布林什維克手中分得了土地,滿心歡喜。但紅軍的餘糧徵集制使他們認為:“土地是我們的,糧食卻是你們的,那有土地又有什麼用呢?”(小說中有一段類似的對話反映了這一問題)但另一方面,白軍的高壓式搶掠;也同樣引起農民的反感。總的來說,農民(富農除外)處於搖擺的中立(社會主義革命與貴族軍官的光榮都是農民無法理解的東西)。搖擺的程度,視各地餘糧徵集制的左傾程度,和白衛軍燒殺恫嚇的極右程度——而各不相同(小說中提到的“極左的狂熱,將不少農民,推到白色一方了!”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概括來說,大城市的佔領和餘糧徵集制的施行,使所有物資都在新政權控制下生產並重新分配。這使得紅軍在相對狹小且被封鎖的區域內(主要是烏拉爾山至波羅的海之間的北方內陸地區),也能動員出足夠贏得戰爭的資源和兵源。再加上部隊中黨團員的榜樣和犧牲精神,以及時勢造英雄般湧現出的一批優秀將領;紅軍終於變得不可戰勝!紅軍——這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新型軍隊——從此名揚天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跋(3)白軍

小說《旗卷烏拉爾》是以中國團為主線,對白衛軍的介紹較少。但就像下棋講究棋逢對手一樣,如果對手太稀鬆,中國團的名聲就會略顯黯淡。那麼中國人的對手真的很一般嗎?

我們從俄軍(白衛軍的前身)在日俄戰爭和一戰中對德作戰的表現,似乎比較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俄軍笨重遲緩,*無能,很業餘。但事實上,*的是俄軍上層,是那些靠裙帶關係執掌軍權的沙皇貴胄。比如執掌兵柄的陸軍大臣,重視宮廷的舞會超過了重視軍備。居然無暇花完購買炮彈的專款(許多一線炮兵奉命每天每門炮射擊不得超過三發!)而俄軍的下層軍官和士兵是非常頑強的。正是他們在日本人用猶太人的錢購買的德國大炮的轟擊下,堅持抵抗,造成十萬多日軍的死亡和數十萬人受傷(日俄戰爭)。

而在一戰中,俄國總參謀長換了五任,根本沒有一個連貫的備戰計劃。一戰爆發後,在戰爭最激烈的一九一六年五月,總參謀部還有十五天休假,所有部門空無一人。這樣的軍隊,能將戰爭拖延到一九一七年,完全靠的是九百萬下層官兵以命相搏。一九一五年,俄軍一線步兵的步槍配備率不到三分之二(軍備大臣有德國血統加上原材料問題);許多俄軍士兵只能用捆綁了刺刀的棍棒當武器,在炮火下用徒手去拆除對方的帶刺鐵絲網(夠猛的)。在一戰前期,當腐朽的俄軍上層,僥倖沒有犯什麼明顯錯誤時,俄軍下層的忠勇便得以發揮出來,使得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節節敗退;僅科韋爾-倫貝格一戰,便俘虜奧匈二十萬人;戰線推進到加利西亞和喀爾巴阡山口。但這時,強大到如日中天的德軍參戰了。德軍擁有天才的指揮官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