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黨這塊絆腳石,太后那邊,怕是也不想嶽大人馬上回來。作為內臣,劉名果可以猜出太后的心思,太后是想用嶽肅,卻有不敢重用,給嶽肅過大的權利,想等自己的兒子大一些,地位穩固,然後再讓嶽肅回來。甚至可以這樣來想,由張嫣出面得罪嶽肅,就是不讓你回京,等到皇帝長大了,再讓皇上下旨,調嶽肅回來,把這個人情,讓兒子來做,你嶽肅一定會對小皇帝感恩戴德。這就叫所謂的帝王心術。
好吧,既然是這樣,那就這樣辦吧。總不能這就坐視流寇打下大半個天下,令大明朝病入膏肓,才讓嶽大人動手醫治吧。作為太監,大傢伙的心思是一樣的,不論如何,只有保住大明朝,萬事才有的掙。
太監不像讀書人,對那些讀書人來說,不管誰做朝廷,都少不得他們。可是太監就不一樣了,這個工作是個人都能做,而且換了主子,新的主人肯定不會留下舊的主子所用的人。
在劉名果的心中,大明朝這家公司,不能黃了,必須接著幹下去。於是,劉公公回到自己的值房,隨手先把奏摺批了,派人給鄒義送回去。等到晚上下班,劉名果出了紫禁城,偷偷摸摸地去了楊奕山的府上。
第二天,內閣議事。齊楚浙三黨,在昨晚又做了番功課,反正無論如何,也要用各種理由,擋住嶽肅進京的路。只要內閣的意見不同意,太后絕不可能將嶽肅招回來。畢竟張嫣的心思,大傢伙全都明白,就是不想讓嶽肅現在回來。張嫣不點頭,內閣不達成統一,嶽肅休想回來。
不過今天,情況竟然出乎三黨官員的意料,嶽黨官員沒有再提議讓嶽肅回北京,而是把話題扯到四川流寇上面。
你來我往,這兩年大傢伙也習慣了,不管你說什麼,咱們就針鋒相對,絕不輸了陣勢。結果,情況又出乎三黨官員的預料,嶽黨官員表示,流寇進入四川,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四川必然混亂,要想壓得住陣勢,就必然選派一名大員前往四川。
按照以往,三黨肯定是要反對,可反對也需要理由,四川總兵都陣亡了,朱燮元那邊,還能擋得住麼,你要是反對,那也行,一旦朱燮元真的沒有守住,丟了成都,又或者再丟幾個重鎮,那責任不都是自己的。誰叫我當初派人過去,你們不同意的,這個黑鍋你們來背吧。
所以,三黨認為,這件事不能反對,只能在人選上面打主意。有了分歧,也是太后拍板,真的打了敗仗,也不該我們的事情。
兩家難得達成一致,開始研究派誰前去四川。嶽黨沒有一上來就亮出底牌,先是提議了幾個人來,表示到四川當經略,但都被三黨給否了,三黨也提出了幾個人,同樣也被嶽黨給否了。到了最後,嶽黨提出,請嶽肅前往四川剿匪。但三黨也有話說,讓嶽大人去做什麼,當什麼官啊,當經略還是巡撫,經略是沒人,當時小了點,要是你們嶽大人肯低就的話,我們也能成全。
嶽黨嘴上也不饒人,表示什麼官不用你們來操心,咱們報上去就行,皇上想怎麼給官,就怎麼給官。
三黨不明白嶽黨這是什麼路數,但話說到這個份上了,想要反口,也不能了。略一斟酌,尋思著,我們也就提議讓嶽肅到四川,沒說當什麼四省、五省總督之類的,太后總不能單給嶽肅一個四川總督幹吧。咱們大不了就這麼報上去,太后要是真願意給嶽肅一個五省總督什麼的,咱們也管不了,再者說,要是真能給的話,早就給了,也不用等到現在。
兩家達成一致,在嶽肅的摺子上,擬了個這樣的建議。該論功行賞的,都論功行賞,準了嶽大人的賞賜提議。嶽大人勞苦功高,也該褒獎,至於怎麼獎,卻沒有寫,畢竟嶽大人的官已經夠大了,如何再封,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