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不立文字,但是,後來禪宗祖師們所留下的文字,在中國文學史上,真是崇高偉大!中國的哲學思想都在這些文學境界裡,不像西洋的哲學是單獨獨立的。中國的大哲學家就是大文學家、大史學家、大政治家。尤其是學禪的,與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你看那些大禪師,出言吐語,順口成章。你以為他是故意的呀。悟了道的人,自然就是那麼優美。文字般若,原來如此。
我們青年想弘揚佛法,那麼容易啊!哦!讀了一點現代的書,搞一點思想,亂七八糟的,古文都沒有弄通,所以古書也看不懂。中國文化的寶藏都在古書裡,古書都是古文寫的。你連古文都看不懂,只覺得古人說的是狗屁。譬如有些人看了外國人翻譯的東西,一看蠻懂,外國人只是懂得一點皮毛,不要以為一經過他們翻譯,人就懂了,那是你不懂古文。
你看這四句話,是哲學嗎?是文學嗎?是禪嗎?是什麼東西?什麼都是。“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你以為她還在一個字一個字用思想慢慢把它修正好,那是詩匠,她才不管你這樣好不好,只是說出心中的話,自然就成了那麼美的韻文。“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不是跟那句話一樣?本來就是道,你自己找不到。
入流忘所
今天告訴了各位觀音入道法門。觀音入道之門,好好體會。
學密宗的人,一天到晚“嗡隆”、“嗡隆”,嗡隆了半天,不知道在忙些什麼玩意兒?要你內觀其聲啊!心聲瑜伽,內觀其聲。把一切妄念念走之後,使唸咒之聲,也歸於靜相。在靜相中間,體會“圓滿次第”。你們在座的,學密宗的少,就少講兩句。
學淨土的多吧!淨土唸佛也是這個道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這是動相。不出聲地念,在心中念,也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唸佛,要反觀心聲。一句有聲佛號,心之動相也。唸到無念清淨,這一句佛號不念,妄念也不起,此乃靜相也。能知道動靜二相者,那個有沒有相?有沒有聲音?要你“反聞聞自性”。你懂了“那個”東西,“性成無上道”。這不是我說的唷!是站在上面穿白衣服的那位老闆(觀世音菩薩)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照內心,反觀內心。能知動靜二相的,並不屬於動相或靜相,也不為動相靜相所轉,那麼,這樣慢慢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說的。入流,入什麼流?進入法性之流。亡所,心中所起的妄念,所起的作用,動靜二相都空了,所有的成佛修持方法,所有的佛經,所有的佛法都交代完了。其奈自己不懂何!只曉得拼命印佛經,東分西分,分了半天,自己都搞不清楚。走!
第二天………習禪錄影
身見最難忘
今天,變一變哦!和你們沒有關係,我要變。變什麼?修行之道。禪宗的事暫時放下,這種事我玩了幾十年。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漸修,漸修是禪的基本,也是修一切佛法的基本。
講到漸修,就想到大乘經典上說,佛與佛見面,就是佛際外交,彼此請安問好,怎麼說呢?“某某如來,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眾生易度否?”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兩點:第一點,我們的身體肉身是報身,有善報,有惡報,有不善不惡之報,一身都是業。肉身還在,就有生、老、病、死,就有病。隨時都在病中。你看,佛與佛見面,還問少病少惱否,氣力安否;第二個問題,眾生易度否?可見眾生都很難度。我們看孔子教孝,教仁,為什麼呢?社會上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聖賢的一切教化,都是對病而施藥。那麼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少病少惱,氣力安否;譬如,諸位在打坐的時候,感到腿痠腿麻,這也是病。感覺那裡氣動,都是病。
我們學佛的人,先要把“我見”忘掉。真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