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部分 (2 / 4)

智慧大。要理事配合了始為初地。

二禪定生喜樂,身心如同離開,與物理世界脫開一般,有一種遠離的感覺。現在你們打坐時,雖在理上都知道了“我”,見到意識清淨,但非本來面目,解脫不開身體的感覺,解脫不開時間空間,物理世界的觀念習氣。要離開這些觀念,才得離生喜樂。中國人綜合經驗來說出入息停止了,名為氣住,始能達到離生喜樂。如此,中國道家說,人服氣可以才生不老,可以辟穀。印度瑜伽術也有此同樣說法,但還沒有中國多,如法師昨天表演道家功夫的一套,在印度瑜伽術中也有此功夫,謂之腹貼背。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煉道家或瑜伽術有功夫者,可達到氣住的地步,但要注意這並非二禪。二禪是禪定的功夫深厚了,然後達到出入息自然停止,並不是以氣功勉力達到,這是一個關鍵,非常重要。所以做學問必須要仔細,不能混淆而談,必須有科學精神。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了,達到氣住,才能離生喜樂。光想求證果位,不用功不行,要一步一步地努力。

再進一步的三禪“離喜妙樂”,離喜即離心境上的喜悅,只有定境之樂,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無處不樂,故大乘經典說菩薩內觸妙樂,然後才可舍欲界粗觸之樂,不到達此地步,休妄言無情Se之慾。要知此欲界中眾生,哪個不是因慾念而來的?中國人綜合經驗,謂三禪為脈住(這在佛經上是看不到的)。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此與瑜伽術之勉力使心跳停止不同。後者是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禪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達到的,此是大關鍵,不可不察。故訪道要有眼光,世俗以為有道者,其實此道非彼道。脈雖住了,然身上暖壽不減,到三禪後,出入息停止,漸漸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軟,連筋骨都軟化了(此時不可碰它),如嬰兒之體,如老子所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即如嬰兒之體,內觸妙樂,可以返還童真天地的境界。

再進一步到四禪,其境界“舍念清淨”,既然氣住脈停,如何還有念呢?此是指身見,人我執的小我的念,再舍此我之妄心,才進到相似無我的大我。所以上午告訴你們“唸佛是誰?”“是我!”乃理上事,還必須在事上證到才行,還早得很哩!必要在舍念之後才得清淨。《楞嚴經》所說的:“清淨圓明,含裹十方”,有些人認為在理上一悟即可到達,即行了,哪有這種事?光是理上悟到是抵不住事的。現在是什麼時代!得拿出修證的證據才行。故《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不修持還行嗎?口頭佛法誰不會說?本來如此嘛!但我們既然全心全意深入地學佛法,就應該求證嘛!

說明了四禪以後,還有四個定境,合起來稱為四禪八定:(一)色無邊處定。色代表光明及物理世界,即色法,是很抽象的觀念,精神有時也包括在內。此境界將四大:地水火風都化空了,能與宇宙相通,色無邊際。現在我們打坐,都不超出肉身四大的範圍,如何能有神通?眼識所及要到無邊際處才算數。

(二)空無邊處定。現在有些人打坐不是空空洞洞的境界嗎?但空的邊際只是在此色殼子的範圍,更不能包括此虛空,如何能說到求證呢?

(三)識無邊處定。識即意識精神,可在剎那之間,超越十萬八千里無邊處,放之彌於六合,收之退藏於密。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非現有思想,也非說其無作用,是有作用的,百千萬億化身皆可辦到,是妄想又非妄想,也可看到的。

以上即是四禪八定,所謂九次第定,是加一滅盡定。這是大阿羅漢進果用的,一切境界皆滅盡、丟盡,住在清淨境界,暫不再來,即如剛才XX法師他說的:躲在涅槃境界中不再來了。許多行者也都以為住山洞中,了生死,就可以達究竟了。慢說你還沒有修到,即使做了,還是小乘羅漢境界,是有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