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南斯拉夫面積多大> 第24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部分 (3 / 5)

梅西奇總統及其國內外政策

2000年1月,克羅埃西亞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在第一輪選舉中,參加角逐的9名總統候選人的得票率均未超過半數。於是,得票最多的兩位總統候選人參加第二輪選舉,即由克羅埃西亞人民黨提名的梅西奇(約佔41%得票率)和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及社會*黨聯合提名的布迪沙(約佔27�7%得票率)兩位候選人繼續競選。在第二輪總統選舉中,梅西奇獲得56%選民的支援,而布迪沙的得票率僅為44%,梅西奇當選為克羅埃西亞獨立後第二任總統。

斯蒂潘?梅西奇生於1934年,1960年畢業於薩格勒布大學法律系。曾擔任過市長和共和國議員,因參加“克羅埃西亞之春”運動被判刑一年。1990年克羅埃西亞*共同體上臺執政時,梅西奇擔任克羅埃西亞政府總理,1991年下半年任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前的最後一任聯邦主席團主席,次年任克羅埃西亞共和國議會議長。1994年起因與圖季曼政見不合,退出克羅埃西亞*共同體,後加入克羅埃西亞人民黨,成為該黨的執行副主席。梅西奇當選第二任總統後,力主修改憲法,削減了總統的權力。他反對個人崇拜,主張精簡國家機構,嚴查*,清除圖季曼時代的“裙帶資本主義”,並努力解決克羅埃西亞國內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

梅西奇對內主張徹底的經濟和政治改革,以糾正國家前10年中的經濟孤立狀態。為此,由拉昌總理領導的新政府制定了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近期目標:一是創造安全可靠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國投資;二是繼續推進私有化,加快包括金融業和旅遊業在內的私有化程序。2000年7月克羅埃西亞加入了世貿組織,以此為契機,克羅埃西亞在發揮服裝、紡織、文具製造等行業優勢的同時,加大了對郵電、石化等重點行業的改革。到2002年底,克羅埃西亞同所有鄰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當年,克羅埃西亞的經濟增長率達到5�2%,屬歐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03年的通貨膨脹率降至1�5%的低水平。2004年人均GDP已達到7700多美元。但在2004年,失業率仍居高不下,達到比官方統計的18%還高。

梅西奇對外主張克羅埃西亞應儘早加入歐盟和北約。新總統一改前任對西方國家採取的強硬的民族主義立場,在處理同波黑的克羅埃西亞族關係、引渡被海牙國際法庭通緝的克族戰犯以及塞族難民重返家園等問題上,對西方國家持合作態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同美國和歐盟的關係,加速了克羅埃西亞“叩開通向歐盟和北約大門”的步伐,被西方視為“開啟了克羅埃西亞歷史的新篇章”。梅西奇主張改善與鄰國的關係,表示尊重波黑的領土完整,減少對波黑克族的軍事援助。同時,梅西奇強調發展同南斯拉夫聯盟的關係,希望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以法、德兩國為榜樣,發展雙邊關係。克羅埃西亞主張同巴爾幹地區的所有國家進行合作,但反對同鄰國建立任何形式的“新巴爾幹或新南斯拉夫”國家。到2004年,克羅埃西亞已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在2003年11月提前舉行的議會選舉中,克羅埃西亞*共同體東山再起,又一次上臺執政。在議會152個議席中,以*共同體為首的競選聯盟獲得66席,克羅埃西亞社會*黨獲34席,克羅埃西亞人民黨和沿海—高山區聯盟獲11席,農民黨獲10席,權力黨獲8席,克羅埃西亞退休者黨獲3席,等等。這次議會選舉後,克羅埃西亞組成了*共同體、權力黨、社會自由黨三黨聯合政府。

2005年1月2日,克羅埃西亞舉行總統選舉。兩位總統候選人梅西奇和揚?科索爾均未超過50%的支援率。在1月16日進行的第二輪選舉中,科索爾得票率為34%,梅西奇以獲得66%的選票勝出,繼續擔任總統。選後,梅西奇強調,克羅埃西亞將成為“現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