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你老杜要這麼說,那你就別修這路!你既然要修路,你就是佔我們的地,你不賠行嗎·”人家回敬他。
“好!路我肯定是修定了!不過我們李橋村是窮得出名的,大隊上就那麼一點家當:一張辦公桌,一間舊房子,你們隨便搬。如果你們要,可以馬上去搬!”杜根根說。
“那值幾個錢·不行,你修路佔地,不補償十萬八萬的,我們怎麼向村民交代·”
“你話說到這兒,我也只能如實告訴你:我李橋村確實拿不出其他值錢的東西,可有低窪水稻田裡打出的大米!”
“這不就得了,大米也是錢嘛!”
李橋村跟鄰村的條件就這麼談定了。於是杜根根便率領全村所有壯勞力包括婦女在內,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修路大戰。那情景對農民來說十分熟悉——“大躍進”、“人民公社”時的學大寨都是這麼幹的,但這回李橋村百姓乾的勁頭比過去大不一樣,他們心裡清楚:這回杜書記是誠心誠意讓咱鄉下人往城裡奔——雖然他們並不全然明白杜根根修這路的根本意義,可有一點實實在在的眼前利益農民們是清楚的:至少路修好了,不用再像從前騎腳踏車總往稻田裡倒而沾一身泥水!
路修到一半,杜根根說:“我們李橋村窮,但這路是為我們李橋村子子孫孫修的,所以大夥兒幹活的工分就不記了。”
村民們說:“不記就不記,只要你杜書記領我們走的路對頭就行。”
杜根根聽到這話,淚水直在眼眶裡轉,於是這位鐵塔似的莊稼漢彎下腰,深深地朝眾鄉親鞠了個躬……
不計報酬——但李橋村人照舊你追我趕,比學趕幫。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11)
不給飯吃——他們自帶飯盒,另加一壺涼開水。
路終於修好了,從年初一開工一直修到大年三十。來年新春,村民們穿著嶄新的衣服,騎上嶄新的腳踏車,喜氣洋洋地進了城,大夥兒見面的第一句話都說:“這哪裡像是進城!倒像是在自家屋裡跨門檻——抬下腿就得了!”
哈哈哈,這路修得值!
值——這時的杜根根也在說值,但他的心裡卻並沒有村民們輕鬆。為這路,他跟交通部門不知磕了多少頭才辦好了那些報批手續;為這路,他還得帶領村民連續三年給人家鄰村送去8000斤大米——賠人家的!還有許多許多冤屈的事杜根根就不想提了。總之你們看著我杜根根以後的日子怎麼過——
路修好了,杜根根馬上將村上那個又破又爛的布廠改成了與縣城內大紡織廠可以抗衡的新廠。後來又與大名鼎鼎的縣城內的色織四廠辦聯營的“四聯染紗廠”。與此同時,又在村上集資24000元辦了一個汽修廠——別看這個小汽修廠,後來它利用城郊優勢,像滾雪球似的發展,沒幾年就成了江蘇省掛牌的“一類企業”,年修客車量達7000餘輛次,成為李橋村的一棵“搖錢樹”……李橋村的村辦企業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後來蘇州地面上把李橋村的“想致富,就修路”的經驗當做一條法寶,迅速形成了環市區、縣城的“城鎮郊區經濟帶”——農民們拉近與城鎮之間的距離的結果是,很快獲得了經濟新生命。
杜根根帶領村民修的那條路後來成了常熟城郊的“黃金之路”,尤其是他透過多方引資後辦起的“李橋村工業城”,吸引了眾多有錢沒地的國營、合資和私營企業到那裡投資落戶,沒用幾年就初具規模,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批農村經濟開發區。後來他又將自己的村辦企業擴大成一個集紡織、機械、化工、房地產、商業和貿易等十幾個產業於一體的“申大”集團。
“申大”公司今天已經是全國著名的企業了,“李橋村工業城”現在已經屬於常熟市區的“城中城”了,當年的那條“李閘路”上今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