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仍然十分重要,並不影響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意義。而且,家庭職能的弱化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它提高了家庭成員的個人生活能力,迫使家庭成員自力更生,減少對家庭的依賴和索取。而個人質素的提高,正好適應了美國經濟社會的需要。不過,美國人仍然對血濃於水的觀念十分在意,顯然,家庭價值在他們心裡依舊佔據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美國人仍然對家人關心備至,雖然自立門戶的年青人有很多,但大多數年青人都在心理上依靠著父母。雖然單親家庭的數量猛增,但是很多單親家庭都選擇了組建新的家庭。換言之,離婚的人多,再婚的人也同樣不少。家庭成員個人質素的提高,讓家庭兩代人之間多了心平氣和的交流而少了責罵,家庭地位更加平等。
家庭革命雖然爆發,但是家庭這種形式沒有任何方式可以取代,仍然是未來兩性關係的主要歸宿。不過,家庭形式正在發生變化,相比過去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然而,這種變化正說明家庭正在努力調節自身從而適應變化的社會,這恰好是家庭在頑強生存的表現。家庭革命帶來的是對家庭價值的重新省視,而非解構。家庭朝著人們更加喜愛的方向變化,脫掉從前“牢籠”的本質,讓更多人接受它。
其實,這兩種看法道出了美國家庭發展的兩個側面。
一個側面是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讓很多人在競爭中變得冷漠和麻木,這源自於他們揹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消費時代的到來,必然形成個人享樂主義,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自我價值的重視。家庭成員所表現出的自我,這正是商品社會和消費時代的投影。至於家庭職能弱化,這也是國家發達的一個標誌,只有政府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每個家庭分擔責任,才會令家庭職能弱化。家庭革命與經濟發展始終存在著作用和反作用的關係,互相促進也互相牽制。
家庭革命的爆發,的確為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性病、艾滋病、家庭暴力、吸毒等社會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正是如此,家庭價值才顯得尤為重要,以家庭為依託的性關係變得十分可貴。
其實,家庭是任何組織形式都無法取代的,即便是同居現象遍地滋生,家庭仍然是大多數人的嚮往。社會的多元化必然會導致兩性關係的多元化,這是社會發展需得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女權運動到家庭革命,都不過是社會在進行自我調整,就像是地球不定時進行內部調整而發生地震一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很難固定成一種發展模式,更何況美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多移民的國家。每個人對家庭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對於性和婚姻的認識也天差地別,出現不同的婚姻形式也理所當然。
這樣說來,亞婚姻的出現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亞婚姻所體現出不同形式的婚姻狀態和家庭模式,恰好證明了經濟發展和消費時代的到來。
中國家庭在發生變革的起初,雖不能跟美國的“家庭革命”相提並論,但也著實讓中國人大吃一驚。中國向來保守,社會發展也是循規蹈矩,對於突然到來的亞婚姻現象有些難以適應。不過,中國家庭的職能卻是沒有被弱化的,中國政府還沒有能力去分擔每個家庭的責任。於是,養育子女、贍養老人、家庭經濟保障等,都還需要家庭成員的努力。這樣一來,中國家庭的職能就原始了許多。雖然離婚熱也在中國安營紮寨,但是中國家庭的根基還沒有動搖,從大範圍而言離婚也並非輕而易舉。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導言 婚姻未死:婚姻家庭的價值(3)
也許,在美國人眼中早該解散的那些家庭,中國人卻還在苦苦維持著,希望能夠就這樣將就著走下去。可能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不夠灑脫,總是很憋屈的活著,然而,中國家庭的責任觀卻明顯勝於美國,對子女的責任感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