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這五兩銀子的份兒上,那些一向自命清高的文人雅士們有一個算一個,一邊啃著熱乎乎的紅薯,一邊搖頭晃腦的寫詩。
什麼《紅薯賦》《詠薯》《杏花樓汾酒歌紅薯》等等佳作一時間廣為流傳。
顧深由此也深深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些文人之所以能夠自命清高,主要是銀錢給得還不夠多。
除了文人以外,顧深還將這些紅薯送入了鄉紳地保乃至縣尉家中。
尤其是縣尉府上,除了紅薯還有一封歌功頌德的長信,以及紋銀二百兩。
信中毫不吝惜溢美之詞,把縣尉誇成了古今第一的父母官。
縣尉樂得心裡開花,忙不迭的收了銀子,又將紅薯遞交給了自己的上司。
一個縣裡出現了此等豐產的作物,在一向民以食為天的古代,怎麼說都算是值得歌頌一番的政績了。
顧深的這幾步棋下完,紅薯瞬間便在整個南方境內火出了圈。
除了慕名而來的客商,連朝廷也派了人前來收購,預備將這種作物充做當地駐軍的軍糧。
顧深便將豐產的紅薯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按著客商的價格每市斤二十文,一部分按著朝廷收購的價格每市斤十五文。
並且不管是按哪種價格收購的紅薯,顧深都會每市斤與村民返五文銀子。
水源村上下五百多畝旱田,共計豐產了二十七萬八千三百斤紅薯在入冬前銷售一空。
顧深刨除了所有分送給村民的紅利,自己共計得銀三萬八千多兩。
那一年水源村的老老少少都換上了久違的新衣,家家戶戶都修蓋起了新房,更有甚者張羅著要給顧深在村中的老古井邊上立個碑,每日打水時拜上一拜。
顧深果斷拒絕了這等會折陽壽,損陰德的行為。
與此同時,這個時間節點也正是顧深的香皂工坊與各家胭脂鋪掌櫃的所簽訂的契約到期的日子,手頭上資金充裕的顧深便與那些掌櫃的們挨個談起了收購和參股的事宜。
原先顧深只是作為生產的主體為那些掌櫃提供充足的貨源,如今顧深則是要將生產與經銷兩項都牢牢抓在自己手心裡。
那些掌櫃便由實際上的經營者變成他的授權經銷商,店鋪的實際控制權握在了顧深手裡。
不過由於經營主體的轉變,那些掌櫃們日常要操心的事情變得比以前少得多,人清閒了,賺得銀子卻更多了。
冬寒十月,立冬當日。
顧深與那幾個脂粉行的掌櫃再次在杏花樓吃了頓酒,將事情敲定妥當。
顧深的香皂工坊也將在次年新年後正式升級為香皂工廠,僱員一百人,皆是各家簽了死契的家丁夥計。
人力成本之上又能節省不少。
先前停產的口紅也會繼續開始生產,也會由原先的小作坊轉化成為標準化的生產工廠。
這場飯局又是獨獨少了那個眼高於頂的春風胭脂行掌櫃吳良。
這短短數月功夫,吳良家積年的產業便丟近半。
香胰的生意一筆也做不出去,只能靠著香粉胭脂苦苦支撐。
掌櫃吳良與管家吳二每日翻著家裡的帳本急得直撓頭。
管家吳二不止一次的對吳良說希望吳良能與顧家少爺登門講和。
吳良依舊端著架子,始終不肯讓步。
「老爺,這次種的那些紅薯顧家少爺可又是大賺了一筆,我可聽說他們那幾家掌櫃連鋪子都給他了,心甘情願的回家光吃紅利,還把自家的夥計撥給他用。」管家吳二捏著自家老爺的肩膀:「他們這夥兒人都抱成團了,咱們今後可該如何是好啊?」
「什麼如何是好?」吳良端起手邊的木頭杯子喝了口茶,經過前兩次的經驗,吳二再也不敢在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