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迷徒的意思> 第2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部分 (2 / 4)

底限上(侷限)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你想要的,永遠只有你自己的才知道。

破繭十策之:要麼‘死嗑到底’,要麼‘激流勇退’ 。。

第十節 衝得最快最乾脆的

第十節 衝得最快最乾脆的——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這句諺語想必已經是眾所周知了,但可能少有人知道,這一句話本來是語帶貶義的,在《論語•公冶長》第五中: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孔子聽說了道:“第二次,就行了。”意思就是三思太過於多,有的人思考一遍,覺得不夠,再思考一遍,保證不錯誤,第三遍,反而變得謹慎,不敢動彈,所以孔子說確認一次就行了。實際上是語帶否定的,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三思而後行的‘三’被理解成了虛指,整個意思變成了應該多思考然後行動。貶義變成了褒義,反駁變成了勸誡。當然這裡只是追溯一下來源,而本節的意旨當然是第二種,從積極的角度來指導人的行為,三思而後行的主旨就是讓人在行為之前透過思考來避免不必要的彎路。

思維有多重要呢?我想是個人就應該知道!

有一男一女,我們假設從小將他們放到一個沒有動物的島上,不接受任何文明,同時假設實驗人員將食物放置於各個地方,意思就是他們不會餓死,然後你們猜想一下,他們會不會有小孩?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過會兒再告訴你們,雖然有點與這一節的主題無關,但是能說明一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動物會思考,什麼樣的動物不會思考?結果有點簡單,有腦的動物都具有判斷能力,只是複雜程度與功能完善度有區別,腦的本身的存在就是高等進化的標誌之一,在腦的統領下,動物具有識別,判斷,分析,推測,想象,思考,演繹,記憶等諸多能力,當然這些功能不是任何有腦的動物能玩得轉的,只有人才能玩得圓,雖然已經足夠完善,但人還沒有站到進化的盡頭,腦還有相當的功能有待開發。僅這其中的一些功能,已經讓有腦一族受用無窮了,有腦的前提必然是知覺器官功能的分化,出現眼耳口鼻舌面板等各種接收資訊的感覺器官,有了這些工具,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將會減少相當多的風險,但有所得必有所失,這是得失理論中最重要的基礎,腦的出現讓動物得到更加高強的本領外,必然喪失最原始的知覺本能,什麼意思呢?比如,草履蟲,我們往草履蟲中撒入鹽水,草履蟲會本能地向沒有鹽水的方向逃跑,科學家把這個叫做應激反應,如果生物沒有應激反應的話,那麼在環境突變的情況下將找不到生存的道路,所以這種本能的應激反應是每一個生物都應該具備的能力才對,同樣,像一些動物雞鴨呀,蟲蟻呀,平時看起來雜七雜八的動物在地震,水災,雪災這些自然災害來的時候都能夠感知,這也是一種應激,而這些能力在已知最高等的人身上

卻體現不明顯,同樣是鹽水,與清水兩種泳池,如果不是有人喝進水,那麼到頭也不會有人去關心這之間的區別,因為人的面板喪失了這種第一時間感知外界變化的能力,除了溫度。人的視覺不是最敏銳的,聽覺不是最發達的,嗅覺不是最靈敏的,觸覺不是最敏感的,雖然我們是高高在上的生物的王者,但情況依然是,在有腦的情況下,我們失去了第一樣東西,敏銳的感知。

腦是高等動物最重要的武器,所以才會在腦的外面進化出堅固的盔甲,對它的保護,連第二器官心臟的安全等級上也與之相差甚遠,正是因為它的重要與強大,那麼必不可少的將是我們對之產生依賴,比如,當一個球向你撞來,你不是馬上就閃,而是眼睛接收到球來了,將這個資訊傳遞給腦,腦在處理整個情景後,做出閃還是接的決定,然後再透過神經系統將命令以行為的形式表達出來,大多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