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年可能需要三億斤鹽,如果一引鹽百斤,那麼就是市場一年需要三百萬引鹽。、
三百萬引鹽,交給鹽商們,這是正好的。
但朝廷賣了鹽引就有錢,為了錢,於是就超發。
市場只需要三百萬引鹽,朝廷卻發了一千萬引鹽,商人們交錢買了鹽引,交了鹽稅,然後去鹽倉領鹽,結果發現,鹽倉沒有那麼多鹽,或者是領了鹽,可市場飽和,賣不出去。
多數情況下,鹽場的鹽產量也是有限制的,跟不上朝廷發鹽引的量,於是乎,更普遍的情況是,鹽商們拿了鹽引,可卻得在鹽倉排隊領鹽,就跟濫發官帽子,官員得侯缺是一個道理。
有鹽引,沒鹽。
這時的鹽引,其實就相當於一種鹽債了,是一種債券的性質。
超發的數量,如果控制的好,其實也大有益處,但如果超發過多,那麼鹽市場就會混亂,必然產生**現象。
不過現在朝廷最需要的是錢,因此李超才提出了鹽牌和鹽引。
鹽政細說下來,很複雜,比如開中法、綱鹽法、票鹽法等等,有劃分割槽域銷售的,也有不限地界銷售的。
李超不打算搞劃區銷售,而是隻要有鹽引就能銷售,至於賣不賣的出去,全憑市場和商人的能力。朝廷只管收鹽和統銷,至於具體的全銷這些,盈虧這些是統統不管的。
因此李超的這個鹽政,其實類似於清朝鹽務改革後的票鹽制度。
“一引鹽百斤,一年需要三百萬引嗎?朝廷每引鹽定價多少?”
鹽該定什麼價?
這是個細節,李超覺得可以召宰相們一起商議。(未完待續。。)
第742章 統購統銷
祝大家新年快樂!
一斤鹽定多少錢,朝廷又要超發多少鹽引?
李世民直接讓人去宣旨,把諸位宰相也召入宮中,詢問他們的意見。
此時是傍晚時分,宰相們都下值回家了,正準備吃晚飯,接到皇帝的諭旨,沒人跟李超一樣還要拖三等四,都是急急進宮。
房玄齡杜如晦在宮門口遇見,一起下馬入宮,一邊疾步小跑,還一邊疑惑,難道是突厥人已經打過來了?
等進了宮,李世民卻說起了鹽。
一位中書令一位侍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急急忙忙把宰相召見宮,就為談鹽?
“無鹽稅則將無大唐矣!”
李世民開口,就說出了一句震住兩位宰相的話,等其它宰相們到來,李世民又說了一遍,大家都為這話震的不輕。
無鹽稅無大唐?
可鹽稅一年才百萬貫而已啊?
接著李世民自然是把鹽稅改革的事情說了一遍,什麼鹽牌鹽引鹽債超發民產官收商銷等等,一連串的新名詞,其實都是剛剛在李超這裡現學的而已,但現賣的結果不錯。
房玄齡直接望向李超,目光裡意思很明顯,這肯定又是你弄來的名堂吧,李超微笑。
“我覺得可以超發,需求三百萬引,直接發一千萬引。每引就定價三貫好了!”高士廉聽完了前因後果後,覺得鹽引這是個不錯的辦法,既然皇帝說需要三千萬貫,那就簡單點來。
一引是一百斤,賣三千錢,那就是每斤三十文錢。
“太貴了,早幾年,一斤鹽不過十文錢,就算這兩年漲了點,也沒這麼多的。”楊恭仁覺得這個價格高了,一斤鹽三十文錢,這還只是官府統銷的價格,下面還有分銷零售呢,到時價格得是多少,百姓還吃不吃鹽了?
那定多少合適?
大家開始討論起來。
定價這個東西並不容易,得綜合考量,既要考慮百姓承受能力,又要考慮朝廷的籌款,還要考慮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