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個方案,世界自由貿易公約將各國分成四等,即一、二、三、四等,對應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發展國家、低發展國家,主要評斷標準就是各國的人均收入水平。
想要加入世界自由貿易協會,就首先要簽署《世界自由貿易公約》,國內必須透過一系列的勞動保護法案,限制最低工資,根據這一原則劃定四等國家,確定各國的勞動成本,世貿協會的各成員國在關稅制定上必須對其他成員國給予對應待遇。
整體上,人均成本越高的國家,在世貿組織的其他成員國享受的關稅優惠就越高,反之,人均成本越低的國家,享受關稅優惠就越少,總體保持三級關稅優惠標準,發展國家和低發展國家持有共同的第三級關稅優惠權,以扶持低發展國家。
各國在世貿公約的基礎上,有權制定本國關稅,但不得高於世貿公約規定的三級上限,發展水平越低的國家,可制定的關稅上限就越高,反之,越是發達的國家,關稅上限就越低。
同時,各國在雙邊國際貿易和區域國際貿易中,也可以另外製定不同於《世貿公約》的規則。
經過各國之間的博弈,《上海世貿公約》最終在1935年3月透過各國投票表決,因為這一公約和日本的要求基本是完全相反,日本在最後時刻退出公約談判,拒絕加入世界自由貿易協會。
因為《上海世貿公約》背後有一系列的通商條例和法規限制,只有在本國制定並執行這些法律的國家,才能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
日本的主要問題就是它的關稅太高,此外,日本自認為是發達國家,但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只能列入發展國家,日本內閣和國民普遍認為有失國體,不願意按照第三等國家的標準加入世貿組織。
世界自由貿易協會是在上海談判籌備,中國又是會議的組織和主席國,日本國內就避開英法美等國不談,刻意認為是中國在打壓日本,日本國內甚至爆發了規模空前的**遊行。
日本自以為是世界頂級列強霸主之一,但它的缺席對整個世貿組織沒有太多影響。
中國在匯率增加23。25%,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只相當於美國的40%,所以還是繼續以中等發達國家的身份參與世貿協會。
此時的《上海國際自由貿易公約》、世界自由貿易協會和後來的世貿組織還是不能比的,但在這個公約中,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都有比較多的空間保護自身經濟,整體規則實際上相對更有利於工業強國。
所以說,世界上第一流的國家是制定規則的國家。
中國是一個特殊國家,在人均收入上相對要低一些,但在技術和工業規模上是真正的列強國家,由中國主導制定規則,這個規則在總體上也就必然更利於中國,對英美等國來說則是各得所需。
隨著中國和英美等國關於中圓匯率提高及補償的一攬子協議,以及《上海世貿公約》簽署之後,世界經濟重新恢復到大蕭條之前的國際自由貿易局面已是大勢所趨,中圓匯率的大幅度提高,也意味著中國在海外投資的力度可以繼續增加,而《上海世貿公約》也極有力的保護了各成員國相互投資的平等權利和義務。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仍然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工業輸出國,也依然是世界上最佳的投資和消費市場,在《上海世貿公約》簽署之後,可以預期,中國對外的資本輸出會明顯增強,而歐美各國對中國的投資也會增加。
為了抵消匯率提高對國民經濟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顧維鈞臨時內閣也緊急透過多份新法案和修訂條例,進一步減免農業稅收,增強工農業出口退稅機制,以及退出一系列的信貸調整政策,擴大國內的內需投資空間。(未完待續。)
第275章 徹底亂了
對於中圓幣值增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