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2部分 (3 / 5)

清初,宋直方的《瑣聞錄》和葉夢珠的《閱世編》記載:一位善唱北曲、素工絃索的張野塘,因罪流戍太倉,魏良輔非常欣賞此人,將女兒許配其為妻,使張野塘成為其改革創新崑曲的得力助手。張野塘“並習南曲,更定弦索音節,使與南音相近,並改三絃之式”,在此基礎上融合南北聲腔,組建了絃樂、管樂配置完備的絲竹樂隊,為崑曲伴奏,故而使崑曲真正開始成熟。

“一曲絲竹心已醉,夢聽餘音夜不寐,內中微妙誰得知·仙樂霓裳人間回。”江南絲竹是中國傳統樂器中的一個重要種類,它屬於太倉之種,所以太倉現在被國家文化部門授予“中國絲竹之鄉”。

太倉不僅是戲曲、民樂之鄉,而且還是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的重要發源地。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牛郎織女》——這對千古不朽的“中國情人”的故事——據說就是產生於此。我小時候就去過太倉城廂南郊的一個叫黃姑村的地方,聽父母講以前這裡有一座牛郎織女廟,1958年大躍進時拆掉了,近幾年又修了起來,只有廟前那棵千年古銀杏樹從來沒有挪過窩。“七夕女兒節”,在我們老家又稱乞巧節,亦叫香汛節,每年逢此節時四方善男信女蜂擁而至,虔誠地舉行祭祀儀式。

文化得以如此多姿,皆因太倉有個“六國碼頭”的大港。古時太倉因港興業,現時太倉的繁榮仍然沒有離得開港口的作用。

相比之下,太倉在蘇州各縣市中常常被稱為“小弟弟”,除了它特殊的地理原因外,太倉地小人少,與大塊頭常熟、張家港比自然小得多。常熟總人口超過百萬,張家港有八十多萬,太倉只有四五十萬人,面積也比上面兩個大縣市小了近三分之一。過去通常情況下如此論說太倉,太倉人自然心裡不服氣,但不服不行,因為中國許多事是要看“總量”的。於是太倉吃虧是必然,“小太倉”的名聲也是這樣有意無意中形成的。

太倉人憋足勁,這些年“小個子”使出了大勁,連年跨上新臺階,與崑山、常熟、張家港、吳江幾位老大哥一起,也進入了全國百強縣市前十名。可是蘇州人知道,太倉能進百強前十名,使的勁兒絕對比幾位老大哥要多得多。所以當獲悉太倉進入百強縣市前十名時,蘇州領導特意跑到太倉表示祝賀。“小弟弟”進入百強前十名,對於蘇州來說意味著“全體出線”,對太倉來說則意味著從此誰也別小瞧了“咱”!

“咱是好樣的!”太倉人揚眉吐氣啊!

開始我並不瞭解,後來才知道,十多年前的上世紀末,太倉有過一段“屈辱”的時光。那個時候蘇州除太倉之外的各縣市發展得已經相當強大,一直高居於全國百強縣市的前五位,惟獨太倉這個小弟弟始終沒能上百強前十名的榜。那些年與太倉一路之隔的鄰居崑山發展一日千里,“崑山之路”的光芒和聲望聞名天下,他們的開發區經濟模式如日中天。恰巧那時正在進行撤縣改市的風潮,於是有人在蘇州領導面前出謀:乾脆把“強崑山”與“小太倉”合在一起叫“昆太市”吧!

第22章金太倉之光(3)

“昆太市好啊!昆太市一旦成立,我們可以同上海市較量較量了!”崑山人暗裡欣喜若狂。崑山人是能幹大事的,他們對此十分擁戴。然而太倉人心酸死了,說什麼也不會同意這種“屈辱”的合併。

此事真假我沒有考證,我想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其實在1988年前,崑山是不如太倉的!”陸冬權,一位解放前參加過地下黨的老太倉人告訴我。

“我給你舉個例子: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當時我們太倉還有1620萬斤糧食在糧庫裡放著,是多年積存下來的。縣委看到老百姓的地裡沒了收成,便決定將這些糧食拿出來救濟大家,結果使太倉老百姓安度了三年困難期。可崑山那時窮得不行,老百姓拆了房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