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部分 (3 / 4)

抓不到我們的把柄,不過我們也不能直接跳到前臺。”腓特烈三世點了點頭。

“那麼如果英國人還是不願意答應我們的要求,我們在會議上就保持沉默吧,讓英國人自己去應付法國人和俄國人。”腓特烈三世命令到。

“是。陛下。”

英國人雖然邀請了各國一起召開會議,不過會議地址選在了壞境更好的巴黎。既然是以解決清國問題為名義召開的,自然不能一上來就談什麼蘇丹啊、波利尼西亞啊、波斯灣啊之類的問題,所以第一個議題還是如何讓清政府立即鎮壓越演越烈的義和團運動。

其實在各國一致要求清政府進行剿滅的情況下,清政府還能放任義和團運動越演越烈的原因也還是各國自己搞出來的。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清國內部並不是毫無觸動,試圖富國強兵的思想在清國內部還是得到了相當大的支援。因此也讓改革、變法的條件慢慢變得成熟。

在這種情況下,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他們透過組織強學會。出版報紙雜誌,刊登文章等等方式為維新變法造勢,並且得到了戶部尚書翁同龢和兩廣總督張之洞這樣的實權派人士的支援。

而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他的支援無疑也讓光緒皇帝開始將希望寄託在維新變法上了,而康有為等人也因此得到了重用。

1898年,由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應運而生,變法原本試圖給衰老**的大清國送上一劑良藥,不過這味良藥藥力太猛。直接把光緒皇帝自己給藥死了。

俗話說得好,空談誤國。像康有為這種只知道說大道理。空有一張能說的頭頭是道的利嘴,一身能做出花團錦簇的文章的文采,卻絲毫沒有實際的施政經驗、協調各方利益的手段的讀書人所推行的變法本來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整個變法的方針空洞而貪大,恨不得一夜之間就讓大清國煥然一新。欲速則不達,這種絲毫不考慮實際情況的變革自然得罪了大批既得利益者。

而這些人聯手是有能力撬動整個大清國基石的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對變法是持支援態度的慈禧太后一改原本的主張,開始堅決反對。

而翁同龢、康有為這些人又將皇帝作為變法可以實施下去的唯一指望,因此更開始鼓動光緒皇帝能夠執掌大權,將權力重新集中到皇帝手中,這樣又導致了和大清國真正的掌權者慈禧太后的衝突加劇。

分別圍繞著光緒的帝黨和圍繞著慈禧的後黨。為了各自的利益開始相互爭鬥,最終,光緒和慈溪之間嫌隙慢慢演變成對立,當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希望可以利用軍事力量讓肅清後黨,扶持皇帝的時候,慈禧太后終於做出了動作。

這位主政晚晴幾十年,經歷過熱河政變的老佛爺什麼風浪沒經歷過?手上的勢力底牌也遠遠不是帝黨可比的,一場政變之後,變法的核心人物或流亡海外,或慷慨就義,維新變法不過實施103天便告失敗。

變法的得失這裡無關緊要,慈禧之後也並未完全否定變法中的一些政策同樣無關大局,但是之後歐美各國干預了清廷內政讓慈禧太后開始對各國不滿的情緒越來越重。

1898年底,光緒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後黨內開始傳出另立新君和太后垂簾聽政的呼聲,於是慈禧決定廢黜光緒。

1900年初,慈禧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溥俊為大阿哥,預定庚子年元旦光緒帝舉行讓位禮,改元“保慶”。

此訊息一出,清國上下紛紛發出質疑,滿洲貴族內部的個別親王和各省督撫均有不同聲音,但是這些人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根本不足為慮,真正讓慈禧忌憚的是歐美各國紛紛對此表示反對。

各國都擔心光緒被廢后清國原本的政治局勢會發生變化。從而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