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近在咫尺,更是不得不格外關注,期間又加上東邊的倭寇還有交趾問題,實在無暇顧及西南了,所以土司老爺們很是過了上百年的太平日子。
本來西南問題在北方草原的威脅徹底解決之前,是永遠不會成為朝廷大員們關注的重點了,但是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把朝廷的目光重新吸引到了西南:川南僰人造反了!
川南僰人一向不大買皇帝的帳,他們佔山為王,劃地收租,時常出兵襲擾周圍府縣,在受到朝廷責斥處罰後乾脆舉兵造反了。
朝廷研究應對之策時,大部分官員都主張安撫,但當時剛剛成為首輔的張居正卻力主嚴懲。張居正為此聲色俱厲地對滿朝文武說:“我若不能平息該地,情願辭去首輔職務!”如此一來,朝廷只能選擇對川南用兵。
張居正這麼做,其實有他的政治目的。就如楊廣奪了楊勇的位、李世民奪了李建成的位,趙光義奪了趙德芳的位,奪位者總覺得自己得位不正,需要大功績來鞏固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張居正也有這個顧慮。
當時的張居正才剛剛成為首輔,還遠未達到後期上懾天子、威壓百官、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地步,對於他成為首輔,當時很多大臣極為不滿,其根源在於:張居正成為首輔,手段不甚光彩。
在張居正之前,首輔大臣是高拱,高拱專橫跋扈,性如烈火,這是他的短處,但他作為首輔,勵精圖治,不數年內便政績卓然,也是他的能力,所以當時地位很穩固。
張居正想成為首輔,最大的障礙就是高拱,而當時萬曆皇帝剛剛繼位,年方十歲,高拱覺得天子年幼,內廷勢大,容易出現隱患,想削弱司禮監的權力,如此一來,就與內廷太監們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張居正見這是個機會,便與內廷大太監馮保交好,聯手對付高拱。萬曆繼位時,高拱擔心天子年幼,國家會發生動盪,曾經憂慮地說過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但張居正聯合馮保,把這句話改成了“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並秘密稟報了太后,說高拱有意先削司禮監之權,集權於內閣,接著就要逼宮,擁立一位成年的藩王為帝。
太后一聽大驚失色,馬上搶先下手,把高拱下獄,想要處死,幸虧吏部尚書楊博、御史葛守禮等人全力相救,這才免於一死,罷官回鄉。
高拱初遭難時,張居正還曾前往探望,百般勸慰,並上書為他求情,高拱也很感激,但紙是包不住火的,真相漸漸還是被高拱打聽到了。
高拱一直隱忍不發,直到病故前,才寫了《病榻遺言》四卷,將張居正勾結馮保陰奪首輔之位的經過寫出來,大罵張居正陰險刻毒,是“又做師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等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反攻倒算,高拱的遺書才刊行天下,但是在此之前朝廷大臣們大多清楚真相,在這件事上,張居正是有虧私德的,所以他甫登首輔之位,正需要一場軍功來穩定他的地位。
於是,張居正力主對不法土司武力震懾,調整雲﹑貴﹑川等省邊境的不合理的行政區劃﹐以便統一事權﹐使地方官相機行事。如此一來,他需要一班大臣來響應他的號召,並且具體去執行這些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喬翰文、嚴亦非、葉夢熊、李化龍、黨騰輝、林思言、宇無過等一班有相同志向的中青年文武官員便進入了他的視線,併成為他川南攻略的班底。
最初,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武力解決川南僰人問題!
這件事得以順利解決了,僰人被武力鎮壓,其地改土歸流,徹底納入了流官治下,張居正的首輔地位因為這次軍事行動徹底穩定下來,開始轉移目標,把視線放在了大力整頓國內政治環境和經濟發展上面。
對張居正來說,川南問題已經解決了,至少在現階段,急需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