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部分 (2 / 5)

建議之前,難以對日常事物作出決策;

———對生活或事業無助,經常讓別人幫助自己做出重要決定;

———即使知道別人錯了,也經常隨聲附和別人;

———缺乏獨立性,很難自己單獨開展計劃或做事;

———過度容忍,為了討好別人而經常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害怕孤獨,不喜歡一個人待著;

———當某種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會感到無助或崩潰,特別害怕失去朋友或者失戀;

———經常害怕被人遺棄或冷落;

———被批評或沒有得到表揚的時候,內心感到受傷害。

美國心理學家們認為,具備上述特徵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

培養自己獨立的習慣

培養自己獨立自主的習慣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思想上要堅定信念,行動上要從小事做起。

1。發現自己的能力

首先,我們要相信自己是能夠獨立的,同時又要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你可以先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實現的目標,讓自己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獨立的快樂,進而增強獨立的信心。

2。有獨立的思想

獨立的行為來自獨立的思想,當你的想法與父母不同時,不要急於否定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向父母請教他們為什麼那樣想,仔細聽聽他們的理論,獨立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建立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

3。自己做出選擇

籃球健將喬丹的母親曾經深有體會地說:“在放手過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問題,是讓兒女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做出事關終身的決定,選擇與我為他們確定的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也恰恰是天下多數父母都擔心的問題。可是,要想讓孩子真正獨立,父母一定要衝破這一關,這是孩子獨立的關鍵所在。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任,自己做出選擇。

那麼,從現在開始,動手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洗衣服,做飯,整理自己的房間等等,你會在這些小事中找到獨立的勇氣、自信和樂趣。

寫給父母:

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建議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不能嬌慣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家務管理。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一般從3歲左右便可以開始實施。當然,這樣的家務勞動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專案的,並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響學習為準,目的在於培養生活技能、勞動精神和家庭觀念。

2。孩子分內的事情,父母不得“包乾代辦”

如穿衣服、整理床鋪、洗自己的襪子和內褲、整理自己的房間等,一定要他們自己完成。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會做不好,沒關係,關鍵在於練習和嘗試。

3。採取信賴態度,多鼓勵少批評

父母可以一邊提出要求一邊進行指導,以讚揚和鼓勵為主,必要時也可以在暗中幫助他們彌補疏漏。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父母要持信任的態度,儘量不去幹涉或禁止。要放手讓孩子自由行動,使其充分運用其智力能力,獲得成功或者失敗的感受。然後父母再給孩子以鼓勵,告訴孩子在做這類事情時怎樣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自理能力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6物歸原處的習慣

有的孩子總是愛亂扔東西,把東西弄得滿屋都是,大人總要跟在後面收拾。也有的孩子會將自己的東西放得整整齊齊,不用家長操心。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