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薩特自由哲學> 第35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部分 (2 / 4)

語”。直接的原因是他這時沒有錢用了。他已經欠了伽利瑪出版社的一筆錢,這是作為預付款給他的。原先的稿子“無立足之地的讓”薩特覺得很不滿意。那裡面政治色彩太濃,而且在採用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的方法上也太僵硬。這次薩特重寫,希望把它寫成一部文學性特別強的作品,比他以前所有的作品都更有文學性。因為這時他有一種心態,覺得自己是在向文學告別,而《詞語》正是一種向文學說永別的方式。他應該在《詞語》中同時實現它、解釋它和離開它。

薩特此時的心態較為複雜,而複雜往往是成熟的表現。這一次他十分成功地完成了這部作品。他在改寫時十分注意作品的風格。對薩特來說,《詞語》中有許多最為講究的段落。他在這方面花了大量時間,下了很大工夫,仔細推敲。薩特希望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採用一種獨特的描述方式;他還希望這書的每一個段落中都有一些暗示,一些含蓄之處,一些意在言外的東西。薩特特別講求遣詞造句之靈巧,他要用這些精緻的東西來打動讀者,迷住讀者。他的目的達到了。

正像薩特的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別出心裁、不同凡響一樣,《詞語》也充分體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它不是單純的回憶錄,沒有單純的敘述或議論或分析,甚至沒有單純的過去時或現在時,一切都交織、穿插在一起;一切都看似隨意、其實是精心安排的結合在一起,把偶然的人生經歷變為超時間的必然,給讀者以新奇和立體的感受,以聯想和深思。

薩特1953年寫這本書的初衷沒有變,他仍然想探求導致他投入文學事業的“神經官能症”,正是由於這種症狀使他數十年能心安理得地沉溺於文學生活之中,視文學為生命,把文學看作某種絕對的東西。他不想把這個自傳寫成充滿故事性的東西,不想讓那些並無多大意義的逸聞趣事充滿書中,他應該透過歷史的境況來確定自己,特別要說明他為之而寫作的是什麼,他的神經官能症之源。他不僅僅專注於自己的人生,還要把他這一代人的命運描繪出來。

薩特在這次改寫中避免了第一稿中對自己寫作生活的極端否定態度。在那一稿中,他幾乎為自己選擇了文學事業而後悔。他一度完全皈依到政治這個新領域,而近十年的實踐讓他感受到,正像文學並不能拯救一個人一樣,政治也並不比文學更能拯救人。一個人可能由於神經官能症投入文學,他也可以由於這種症狀而投入政治。一切都有它的限度。

這樣,透過《詞語》,我們可以聽到一種“復調”:一方面是對這種文學入迷狀況的尖刻嘲諷,另一方面又有著緩解和體諒。簡言之,薩特對他前半生的文學生涯不是過分否定和完全拋棄,而是揚棄,是否定之否定。事情其實很簡單:文學即使不是絕對,也不會完全沒有價值。而一個終生從事寫作到五、六十歲的人,即使認識到文學的侷限性,他能夠完全把它拋棄掉嗎?

《詞語》發表在《現代》雜誌1963年10…11月號上,1964年1月伽利瑪出版社出單行本。它的出版獲得評論界的好評,雖然有種種不同的理解,如有的認為這標誌著作者又回到文學上來了,有的認為這是作者自欺的新表現,有的認為這是對其童年的譴責,有的認為這表現了一種徹底的悲觀主義等等,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即這是一部優秀作品,可以與文學史上的任何經典自傳作品相媲美。正是由於《詞語》的巨大成功,促使瑞典皇家學院把196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薩特。

1964年夏,一位義大利朋友來信說,他已獲悉瑞典皇家學院把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薩特;他讓薩特准備一份授獎儀式上的演講稿寄來。薩特面臨著選擇。他本人想拒絕這個獎;他的朋友中,年紀大一些的要他去領,而年輕的希望他拒領。最後薩特打定主意:拒絕這個獎。當報紙上落實了他獲獎的消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