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東晉名人典故> 第18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部分 (2 / 4)

六百三十一年。

三座古墓共出土了青瓷、陶器、鐵器十三件。較為重要的是,位於臺地東面的三號墓中,出土了“鹹安二年亥日”字樣的紀年銘文磚兩塊。銘文磚長為二十九點五厘米、寬十三厘米、厚四厘米,磚橫側面模印有三枚方孔銅錢紋。

據介紹,六月三十日,武漢市江夏區豹海鎮新光村在修築村級公路時,推土機推出了這三座古墓。當時,古墓的拱形磚制墓頂被破壞。當地政府得知後,立即派人對現場進行保護。武漢市考古所、江夏區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武漢市江夏區博物館專家稱,發現有明確的東晉紀年銘文古墓群,在武漢地區尚屬首次。這一古墓群的發現,為研究有著三千五百年曆史的江城武漢獲取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這一地區的東晉墓葬建立了斷代標尺,具有極為重要的考古價值。

………【第二十九篇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382年…402年)東晉宗室。司馬道子之子。任中書令、尚書令。蒐括不已,富過帝室。性安三年(399),徵調江南諸郡已免奴為客者,到建康服兵役,稱為“樂屬”。激起孫恩起義。他遣劉牢之*。又用牢之為前鋒討桓玄。後桓玄起兵東下,牢之倒戈,他戰敗被殺。司馬元顯,中國東晉皇族。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聚斂財產,富過帝室。

16歲即為侍中。隆安二年(398),兗州刺史王恭舉兵討伐道子心腹譙王司馬尚之,殷仲堪、庾楷、桓玄、楊佺期等舉兵響應。他被舉為征討都督,率王珣、謝琰等剿滅王恭,遣將堅守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迫殷仲堪、桓玄西奔,解京師之困。加散騎常侍、中書令,領中領軍。勸安帝解除道子司徒及揚州刺史之職,自任揚州刺史,累官至尚書、太傅。以張法順為謀主,培植勢力。次年,徵調江南諸郡已免除奴隸身份的佃客移置京師,以充兵役,稱為“樂屬”,激起孫恩起義。他聚斂財產,富過帝室。元興元年(402)拜為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討伐桓玄,牢之倒戈,他為桓玄擒殺。

主要事蹟

一、孫恩起義

起因:司馬元顯顧及到有荊州桓玄的威脅、北府兵劉牢之難以控制,所以欲建立一支新軍來對抗。但是因為兵源缺乏,於是下令強徵浙東諸郡其本身或父祖本是奴隸,後已放免為佃客的壯丁,集中京師,擔任兵役。加上浙東早先有五斗米教孫泰因伐王恭卻被司馬元顯所誘殺,其兄子孫恩躲入海中,愚民以為孫泰不死而集資給孫恩,孫恩欲圖謀報仇。在這兩種背景之下,孫恩自海上發兵作亂,造成東晉王朝浙東沿海諸郡不安,甚至威脅到京師。

二、被舉征討大都督

隆安三年(399年)十二月至四年春,桓玄出兵襲佔江陵(今屬湖北)後勢力大增。興元年(402年)正月,晉廷下詔討伐桓玄,以司馬元顯為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作前鋒都督、徵西將軍,領江州事。二月,司馬元顯畏桓玄,不敢發兵。桓玄兵抵姑孰(今安徽當塗),遣部將馮該等攻歷陽(今安徽和縣),東晉襄城太守司馬休之堅守城池。桓玄軍截斷洞浦(即洞口,今安徽和縣南),焚燒豫州(治歷陽)守軍的舟艦。武都太守楊秋駐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叛降桓玄,司馬休之軍潰敗。豫州刺史司馬尚之被俘。司馬元顯派使者去詢問劉牢之戰事。劉牢之認為桓玄少有雄名,依仗全楚之眾,恐怕難以制服他。又考慮到如果平定桓玄,那將功蓋天下,必定不能為元顯所容,所以劉牢之十分為難,猶豫不決,不得已帶北府兵駐溧洲(今南京西南長江中)。

三、前鋒劉牢之的倒戈

桓玄這時派其族舅何穆來見劉牢之,勸他說:“自古亂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樂毅、玄德孔明,然皆勳業未卒而二主早世,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