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源動力集團> 第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部分 (3 / 4)

小行星的軌道週期。就所有小行星的半長軸而論,在主帶會出現引人注目的空隙。在這些半徑上,小行星的平均軌道週期與木星的軌道週期呈現整數比,這樣與氣體巨星平均運動共振的結果,足以造成小行星軌道元素的改變。實際的效果是在這些空隙位置上的小行星會被推入半長軸更大或更小的不同軌道內。不過,因為小行星的軌道通常都是橢圓形的,還是有許多小行星會穿越過這些空隙,因而在實際的空間密度上,在這些空隙的小行星並不會比鄰近的地區為低。

這些箭頭指出的就是小行星帶內著名的柯克伍德空隙,主要的空隙與木星的平均運動共振為3:1、5:2、7:3和2:1。也就是說在3:1的柯克伍德空隙處的小行星在木星公轉一圈時,會繞太陽公轉三圈。在其他軌道共振較低的位置上,能找到的小行星也比鄰近的區域少。(例如8:3共振小行星的半長軸為2。71天文單位。)

柯克伍德空隙明顯的將小行星帶分割成三個區域:第一區是4:1(2。06天文單位)和3:1(2。5天文單位)的空隙;第二區接續第一區的終點至5:2(2。82天文單位)的共振空隙;第三區由第二區的外側一直到2:1(3。28天文單位)的共振空隙。…;

主帶也明顯的被分成內外二區帶,內區帶由靠近火星的的區域一直到3:1(2。5天文單位)共振的空隙,外區帶一直延伸到接近木星軌道的附近。(也有些人以2:1共振空隙做為內外區帶的分界,或是分成內、中、外三區。)編輯本段其他資料目前小行星帶所擁有的質量僅為原始小行星帶的一小部分。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小行星帶原始的質量可能與地球相當。但由於重力干擾,在幾百萬年的形成周期過程中,大部分的物質都被拋射出去,殘留下來的質量大概只有原來的千分之一。

當主帶開始形成時,在距離太陽2。7AU的地區就已形成了一條溫度低於水的凝結點線(雪線),在這條線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夠累積冰。而在小行星帶生成的主帶彗星都在這條線之外,由此成為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因素。·

由於在40億年前,小行星帶的大小和分佈就已經穩定下來(相對於整個太陽系),也就是說小行星帶的主帶在大小上已經沒有顯著的增減變化。但小行星依然會受到許多隨後過程的影響,如內部的熱化、撞擊造成的熔化、來自宇宙線和微流星體轟擊的太空風化。·

主帶內側界線在與木星的軌道週期有4:1軌道共振處(2。06AU處),任何天體都會因為軌道不穩定而被拋射出去。

背景資料 相對論的誕生

牛頓的經典力學的基礎就是以牛頓命名的三條定律,這一理論形成於十七世紀,在以後的兩個多世紀裡,牛頓力學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進入二十世紀,物理學研究的領域開始深入到了微觀高速領域,這時人們發現牛頓力學在這些領域不再適用。物理學的發展要求對牛頓力學以及某些長期認為是不言自明的基本觀念作出根本性的變革,物理學需要一場革命!

二十世紀初誕生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是這場從經典物理向近代物理變革的標誌

相對論誕生的歷史背景

①以太的研究:以太透明;以太的密度很小(光速很大以太很硬(電磁波為橫波以太無所不在,充滿整個空間。

②光速的測量:斐索光速測定

③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意義:證明以太不存在;暗示真空中光速在任何參考系都不變;

一、經典的相對性原理

1、幾個經典概念和規律

①空間:人們通常所說的空間量,不外乎線的長度、平面物曲面的面積、形體的體積等等.它們都可以用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