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民眾指責張將軍?我無法用孱弱的文字表述自己混合而成不是酸鹹而在苦楚之外的感受。
愛國的情懷非只一種,張自忠選擇了荊棘。他的行為,已經完全是別樣層次上對民族一種苦愛,是一種含淚的悽異壯烈的美。
二
在西北軍裡,張自忠向以帶兵嚴格,部下勇敢善戰而著稱,西北軍裡流行的順口溜:“石友三的鞭子,韓復榘的繩,梁冠英的扁擔賽如龍,張自忠扒皮真無情!”
張自忠字“藎忱”,“藎”是“藎草”,本為一種植物,看似柔弱,《詩經》裡面有一句“王之藎臣,無念爾祖”,“藎臣”引申出去便是“忠臣”。中國人的字和名是可以互相解釋的,字號剛好解釋了本名。而惟獨“張扒皮”這個綽號顯得那麼刺眼,那麼冷酷。扒皮,其實說穿了就是對犯錯士兵打軍棍、關禁閉,對臨陣逃脫的人毫不留情抬手就地槍決的冷酷。然而這種冷酷背後,是否讓人感到他疾惡如仇的不苟和果決?
張自忠將軍在北平和日本人周旋一週後脫險,然而,漢奸的帽子壓得他抬不起頭來,記得李敖在《大人格與小人格》中說:小人格的標準是匹夫匹婦的層面,是隨波逐流的、依附權勢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謹”的,這種標準的泛濫下,胸懷大人格標準的英雄豪傑,都會長期遭到輿論、謠言、群眾、世俗的打擊。所以,“父子責善”的賢人匡章,全國說他不孝;“弟死不葬”的志士張良,社會說他不仁;周公旦被誣不利孺子;直不疑(人名)被誣與嫂通姦;馬援被誣貪汙;袁崇煥被誣反叛;張自忠被罵漢奸,蒙羞六七載;岳飛不得昭雪,沉冤二十年。……多少大丈夫,在“小人格”標準下,都變成了“人格有問題”的下三爛。
張自忠:悲哉,上將軍(3)
寫到此處,我的心一陣抽搐,當袁崇煥在千刀萬剮,那些薄薄的帶血的人肉被皇城根下的北京胡同裡的民眾吃掉的時候,公道在誰的心裡呢?
張自忠留平的訊息傳出後,輿論大譁,皆曰可殺。北平街頭也紛紛傳聞:“出了漢奸了,仗不打了。”二十九軍官兵得知此信,也紛紛把張自忠的照片撕得粉碎。
張自忠在北平市長任上只短短八天,就宣佈辭去一切職務。兩天後,他化裝離開了北平南下,輿論界對他的攻擊指責還是有增無減,一位朋友寫給張自忠一個字條: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若是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在將軍轉赴南京的列車上,當列車行至徐州站,突有三十多名青年學生擁到頭等車廂的門前,要求上車搜查“漢奸”張自忠。但學生代表未見張的蹤影,只好下車而去,也就在這時,南京國民政府下達命令,以張自忠“放棄責任,迭失守地”,將其撤職查辦。
張自忠失望了。我不是為英雄諱,在人們咒罵張自忠漢奸的時候,他確有點迷茫了,他“開始沾染嗜好,抽起了鴉片煙。”從他抽起鴉片看,我們能體悟他的內心已經被折磨到了何等地步!
當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張自忠卻被賦閒,他形單影孤地困處南京,整天無事可做,度日如年。有人說,落魄與失意者是最易與鴉片結伴的。張自忠本是一名英勇無畏、意志堅毅的軍人,他身經百戰,歷盡艱辛,不知闖過多少難關險阻,然而此時此刻卻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力,實在令人感慨不已。由此而見,一個人,無論他怎樣堅強,也總有其脆弱的一面,有時脆弱到了不堪一擊。
佩劍將軍張克俠來到南京看望張自忠。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今往見藎忱師長,其貌憔悴,心緒不佳,聞已染嗜好,誠為可嘆,宴安鴆毒真不虛也。餘勉以自重自珍,來日方長,是非可明,彼有惜別之意。良將難求,餘當助之。”
我們不難設想,張自忠將軍後來一死報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