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5部分 (2 / 5)

時期根據窯洞那位《五七指示》興辦的農場,是集中容納國內黨政機關幹部、科研文教部門的知識分子,對他們進行勞動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幹校”是“幹部學校”的簡稱,名實相差懸殊,其實是一種“變相勞改”的場所。

五七幹校學員在勞動前學習主席語錄。

19XX年X月X日,窯洞那位看了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後,給林X寫了一封信。

在這封后來被稱為《五七指示》的信中,窯洞那位要求全國各行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這個大學校,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窯洞那位還要求學校縮短學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讓“資產階級統治”學校。

《五七指示》反映了窯洞那位要在全國每個基層單位開展“批判資產階級”的思想,也表現出他對知識分子一貫的不信任態度。《五七指示》出臺後,中X中央轉發了這封信。

19XX年8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全國都應該成為XXX思想的大學校——紀念x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9週年》對《五七指示》作了進一步闡述及推廣。

19XX年,黑X江柳X幹校命名為“五七”幹校,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此命名的幹校。此後大批的五七幹校在各地開辦,許多老幹部被“下放”到幹校勞動。

“五七幹校”由此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定的名詞。

()

當時包括□□□中央、國務院等大批國家機關在南河、北湖、西江等18個省區創辦了105所五七幹校,先後遣送、安置了10多萬名下放幹部、3萬家屬和5千名知識青年。

而各省市地縣辦的五七幹校更是數以萬計,在那裡接受改造的學員有數十萬人。

19XX年“九?一三事件”後,《人民日報》刊發社論《懲前毖後,治病救人》(1972年4月24日)要求正確執行黨的幹部政策,“解放”了一大批老幹部和專家教授。隨著他們的返城,五七幹校也漸趨衰落、冷清。

但誰也不敢貿然撤銷;仍有一批人滯留在此。大多數地方則把五七幹校當作讓幹部輪流去勞動、學習一段時間的場所。

當全國掀起“批林批孔”、“批儒評法”、“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評《水滸》”

運動時,各地的五七幹校則成了辦應景學習班的場所,平時則只有看守房舍和農具的留守人員。

直至19XX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停辦“五七幹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各地此類幹校方陸續宣告正式撤銷。

這類幹校一般選址在偏遠、貧窮的農村,去幹校的人被稱為“學員”無論資歷深淺、品級大小,所有人都叫“五七戰士”他們中間有機關幹部、大大小小的走資派、科技人員、大專院校教師、反動學術權威……有的還拖家帶口,未成年的小孩被託給城裡或家鄉的親友代管。

在“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如X國作協、X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等單位,連老弱病殘除外的政策也被置於不顧,統統攆進幹校;年紀最長的有七十(俞平伯)、六十(冰心、陳伯翰等)以上的人,喪失勞動力的、體弱的、深度近視的人就更多了。

他們被不分年齡、性別,統統按照軍隊編制,編到劃定的連、排、班去,由軍宣隊或工宣隊管理。

他們被規定過軍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必須整隊呼口號,唱語錄歌;要“早請示、晚彙報”例行性地一日數次集體齊聲“敬祝窯洞那位萬壽無疆”甚至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