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源動力拉桿箱> 第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2 / 4)

住在星星上恐怕更為容易吧。天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它就是月球。當時的月球由於距離地球近,看起來遠比現在大。外星的太空人坐著飛行器從上降落時,自然就形成了天神從“天”而降的記憶烙印。

總述:億萬年前外星文明出於目前尚無法知曉的原因,乘坐超級宇宙飛船(月球)來到地球,以月球為基地,以自身基因為基礎,整合了猿、狼等地球生物的基因,創造了高智慧生命(可能是人類、也可能是其它生物)。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一生命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由於地球執行的太空環境發生變化或者地球內部鉅變,又或者文明走向了墮落,外星人摧毀了這一文明,總之,文明消亡了,甚至地球生物產生了大滅絕。這時,外星文明或者離開,或者潛伏起來,又經過千萬年歲月,文明興起-滅亡的過程又再次重演。萬年前,外星文明最近一次來到地球,人類創造了不可思議的種種史前文明。但是,由於不為人知的原因,外星文明之間產生了嚴重分裂(又或者是人類文明威脅到外星文明的存在),大規模、高層次的太空戰爭暴發了。地面上,超級武器大量使用,城市瞬間化為廢墟,天空中,戰鬥飛船在耀眼的光芒中互相攻擊,熱量大增,地面河流涸,人們恐慌不已,以為“天出十日”,神魔交鋒。戰爭中,作為外星基地的月球也受到很大損傷,“天”出現了深洞。外星人不斷對深洞進行修補,這就產生了環形山。這就是月球環形山底部十分平坦,硬度極高,而深度與山高極不協調的原因,也是“女媧補天”的由來。戰爭最終以“魔”敗逃入地下,神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戰爭的後果是月球這個基地的能量或功能大損,再也無法保持在原有的軌道上,它被迫向外移動。在移動中,巨大的引力造成了地軸偏離移動:“天傾西北”,原來的南北極突然變暖,冰層溶解;原本生機勃勃的大陸被冰封,成為現在的南極大陸;地殼猛烈變動,地震、海嘯此起彼伏,“阿特蘭蒂斯”等大陸、島嶼沉沒,新的陸地升起;大氣冷熱交替廣泛而強烈,傾盆大雨連綿不絕……在這些災難來臨之前,外星人採取了一些緊急措施,保護以前的文明不被完全消滅,人類不被滅族,這就產生了大洪水和諾亞方舟等傳說。

背景資料 小行星帶

簡介

小行星帶(Asteroidbelt)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由於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這個區域因此被稱為主帶,通常稱為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帶。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萬有引力以外,木星的萬有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並形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帶內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公里;在主帶中僅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約為950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目前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安全透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光譜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另外,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在1772年,德國天文學家波得在他編寫的《星空研究指南》一書中總結並發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國物理學教授提丟斯提出的一條關於行星距離的定則。定則的主要內容是:取0、3、6、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