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穿越1830> 第57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7部分 (2 / 4)

發動機代替往復式發動機,航速達到36節。

歷史上從19世紀90年代末以後的四分之一世紀裡,所有戰鬥艦船的基本樣式除潛艇外都有所發展。它們的能力幾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同種艦船相當。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1。5萬噸,裝有表面硬化處理的14英寸厚的鎳鋼裝甲,裝備了16。25英寸口徑的後膛炮和重灌甲炮塔。裝甲巡洋艦通常與戰列艦一樣大,裝有6英寸厚的裝甲,並裝備9。2英寸口徑的火炮。護衛巡洋艦排水量5600噸,裝甲甲板2。5英寸厚,並裝有6英寸口徑的速射炮。

歷史上,中國海軍的落後,就是因為李鴻章和翁同龢的矛盾,導致海軍經費不足,錯失了這段發展的黃金期,李經述決心把這海軍發展的“黃金十年”充分利用起來,建立中國的海上霸權。他的目標是擁有一支雖然遠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但特別引人注目的北洋艦隊:至少要擁有4艘像定遠、鎮遠號那樣的一級戰列艦,2艘二級戰列艦,2艘裝甲巡洋艦,10艘護衛巡洋艦和大量的炮艇、淺水炮艦和魚雷艇。

這個時候,馬漢的制海權理論還沒有完全成熟,但在1886年秋當馬漢為準備擔任海軍軍事學院的職務開始研究歷史時,他發現“制海權是一個從來沒有被重視和闡述的歷史因素”。從那時起,他有了自己的天職,考察成為海上霸權國家的形勢和特點,特別是英國。他意識到有利於海上霸權發展的地理、人口、政治和民族特徵的因素,馬漢在1890年出版了《1660…1783年間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這些書追溯了英國使用海上霸權建立世界貿易和殖民帝國的歷史。作為一個島國,它省略了一筆維持龐大的防禦部隊的開支,而將軍費開支的絕大部分用來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主力艦艦隊。它的海軍利用英國的位置接近西歐的有利條件,控制著北大西洋並最終控制整個世界海域。

席慕蘭將《1660…1783年間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這本書從美國帶回來給李經述看時,他如獲至寶,去找李鴻章,使得李鴻章認識到掌握海上霸權有哪些好處和怎樣發展和如何使用這種霸權。

李經述說:“海軍戰時的重要使命是控制海上交通水域,以保護己方貨船及運輸的安全,同時阻止敵人使用這些水域。在和另一支擁有主力艦艦隊的海上強國發生衝突時,只有靠自己的更為強大的艦隊摧毀敵人艦隊或使之喪失能力,來獲得這種控制。貿易戰中使用快速巡洋艦襲擊敵商船可以部分地破壞敵海上商船運輸,但卻難以保證自己的商船運輸,這僅附屬於摧毀敵方可能出現的主力這個主要目的。但是現代戰艦不能攜帶足夠的煤來橫穿大洋與同等規模的敵艦隊作戰。所以需要海外基地以使艦隊的活動區域能延伸到海上交通受到威脅的任何海域。因為基地為支援艦隊而存在,而不是艦隊為支援基地而存在,所以理想的基地應能夠自給。海外基地一般都設在殖民地,它們能提供各種資源並在自己的控制下。而殖民地又能進行更有利的貿易,從而促進海上商業航運的發展。這是海上力量存在的首要理由。建議中國除了在菲律賓建立海軍基地意外,還要在臺灣、琉球建立海軍基地,以此來牽制日本。”

李鴻章同意李經述的看法,但表示,“朝廷國庫空虛,太后最近還想在頤和園裡建立佛堂和划船的內湖。經費恐怕是一大問題。”

李經述笑著說:“經費倒不是問題。龍興集團現在有資金,而且現在相當於投資,到時候和小日本開戰,打勝了就讓小日本賠款割地,一切會收回來的。”

李經述還把馬漢的海軍戰略在北洋水師學堂教授,讓鄧世昌、劉步蟾等將領也多加學習,比如面對任何戰術或戰略性的軍事局面,指揮官應力圖將敵人各個擊破。如果可能他應避免分散自己的兵力同時對付整個敵人。他應努力的以主要力量攻擊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