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7部分 (3 / 5)

去考察的學生都已經回來,稍事休整,繼續向西行去。經過蘭州,又歇了三四日。

在蘭州,只有一所高等學堂,那便是甘肅文高等學堂,前身為1903年陝甘總督崧蕃、蘭州知府楊增新創辦的甘肅大學堂。

據學堂總教習劉光蕡介紹:該學堂有學生一百餘人,多為秀才出身。課程設有經學、史學、地理、外文、理化、博物、教育心理、數學、體操、法制、兵學、圖畫、萬國公法、修身等科。聘日籍教員梅村次修、高橋吉造、崗島誘等分別教授博物、理化、教育心理。學堂另設有師範館和預科。師範館學員數十人,均為舉人和貢生。

儘管學生不是秀才,便是舉人、貢士,可教學水平比陝西高等學堂還差些。事實上,該學堂的後身就是現在的蘭州中學,其餘可想而知。

就在所有官員都以為欽差大人應該折返回京的時候,孫元起一行再次起身,一路向西。

因為同治年間的回亂,整個隴西土地荒蕪、人煙稀少,路邊時時能見累累白骨,據說都是當年白彥虎屠殺漢人所留下的屍骸。撫摸著合圍粗的左公柳,師生們對抬棺西行的左文襄公更加崇敬,不由念起一首詩來:“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穿過河西走廊,到達安西州。此行最終目的地敦煌,便是該州下面的一個縣。

根據記載,乾隆二十四年置安西府;三十九年,降安西府為直隸州。這一個“降”字,體現了清代的官場學問。按照慣例,知府是從四品,當然有時也高配到正四品的。據說在光緒年間還有知府是正三品的,那就比較罕見了。而直隸州知州是正五品。表明上看,從四品和正五品相差就一級,可這一級就是天與地。因為那是道很多人邁不過去的坎兒,正好比現在正科與副處、副部與正部。

陪同孫元起一行到達安西的,是甘肅提督學政葉昌熾。

學政,聽著好像方面大員,其實並沒有一定的品秩。按照規定,每省學政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人員內簡用,各帶原銜品級。葉昌熾是1903年6月以翰林院編修身份當上甘肅學政的。翰林院編修不過是正七品,比起孫元起這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中間還隔著侍讀、侍講、修撰三個級別呢,所以葉昌熾對於孫元起是熱情備至。

葉昌熾來甘肅前剛完成《語石》初稿,一到蘭州,便開始上下訪求河隴石刻資料作為補充。此次陪同孫元起前來,也是想順便查訪隴西一帶的碑銘拓片。摟草打兔子——兩不耽誤。這倒和孫元起一行目的不謀而合。

孫元起對於金石學一竅不通,不過沒關係,隨行的歷史系師生正好向葉昌熾請益。“好為人師”是每個人難免都有的嗜好,突然間有這麼多學子問學,被撓到癢處的葉昌熾大為高興,也不藏著掖著。很快師生便打成一片。…;

到了安西,知州、同知等官員自然熱情招待。聽聞此來是為收羅圖書方誌、金石碑銘,這些人非常上道,早已奉上各種資料。在這堆資料中,就翻檢出十來卷敦煌文書。孫元起心中一驚:難道這敦煌文獻已經散佚開了麼?

不過卻不好直接問這些官員,生怕一問,官員們知道是好東西,經手時難免揩油。而且身邊的葉昌熾更是專家,要讓他看出端倪,麻煩更多。當下不說,只派出幾個心腹隨從,以收購圖書為名,去安西集市上打探訊息。傳回來的訊息倒不壞。原來這王道士有些小聰明,知道這敦煌文書頗為珍貴,也知道“鹽多不鹹,糖多不甜”的道理,雖說總數達數萬卷,對外卻說洞中經卷只有幾百卷,並且已經瓜分完畢。這些流出的經卷,大多是王道士送給甘肅地方官紳的。

孫元起正躊躇滿志準備前往敦煌收羅遺書的時候,才發現事情有些棘手。撇開陪同的葉昌熾不說,單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