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3部分 (3 / 4)

但在中國的科學史著作中,從來不會有人把開爾文的逝世和孫元起的獲獎聯絡到一塊兒,頂多有人在編排物理學大事記的時候,會說一句:“咦,真巧!百熙先生那時候也在英國,不知道他有沒有給開爾文發過唁電?”

事實上,孫元起還真給開爾文發過唁電。

此時英國的電報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在開爾文逝世後的幾個小時內,訊息迅速傳到倫敦。作為前任會長,他去世的訊息自然也通知了皇家學會。於是在第二天頒獎大會之前,全體參會人員專門起立,為他默哀。

作為皇家學會外籍會員的孫元起,出於禮節,代表自己全家、經世大學、中國科學界發去一封聲情並茂的唁電,追述勳爵一生的偉大業績。開爾文遺屬顯然知道倆人之間的過節,便把電報給隱匿起來,秘而不宣。一直到新世界,編纂《孫元起全集》的學者順藤摸瓜,找到開爾文的後裔,才在一大堆檔案資料翻出這份電報,讓它重見天日。;

接下來的幾天裡,孫元起應英國各大研究機構之邀,四處奔波做演講或開研討會。孫元起忙,那群學生也沒閒著”先是花費兩天功夫,向英、法、德、比等國發出數百份電報,然後四下開始聯絡住宿、餐飲、開會的地方。

本來孫元起以為,聖誕假期”中國留學生少不得會有一些自己的四人安排:至於千里迢迢來倫敦開會,應該沒多少積極**?事實卻大出孫元起的意料”留學生只要接到電報,幾乎一個不拉,都出現在了倫敦!

前面說過,清末留學外國的學生,大多數是貧窮人家的孩子。他們留學外國的經費,主要靠官府資助,不足部分由自家補齊。窮人家又能有多少家底來貼補呢?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勤工儉學呢?後來很多的留學生都是這麼幹的。一來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窮人家的讀書人也是讀書人啊,自然放不下架子去打工賺錢:二來歐洲社會普遍還視遠東為蠻荒之地,視留著長辮子的中國人為骯髒不潔之人,也很少有人願意僱傭留學生做事。

所以遊學生在歐洲的生活過得非常拮据,平時能省就省,甚至很少出門。比如真實歷史中的李復幾,就靠轉租自己的腳踏車來補貼自己的日常用度。

如今在假期裡,有人包食宿、負責來回車費,邀請自己到倫敦遛一圈,這等好事何樂而不為?於是大家呼朋引伴,蜂擁而至。

一六二、長楊鄠杜昔知名

作為十八、十九世紀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倫敦人口在1900年便超過了200萬。'。wanshuba '在兩百萬人中,突然增加幾百號中國人,不亞於滄海一滴水、九牛一根毛,基本上沒有人會留心。然而“基本上沒有”並不等於“沒有。”因為在倫敦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日夜探查著城內華人動向大清駐英公使館。

這間公使館曾做過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那就是在1895年10月誘捕了孫中山,並把他關在公使館三層的一間小屋裡口天。令歷史銘記住這件事情的原因,不是因為公使館誘捕手段的卑鄙,而是處理事情的手段實在太拙劣,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首先,公使館裡居然有好幾位英國員工。如果這些員工接觸不到機密內容,這也算不上大問題。可是其中兩名員工居然能接觸到被關押的孫中山。當然,這倆員工要是能夠立場堅定,為公使館保守秘密,這也沒啥。關鍵這倆員工還讓孫中山給說服了,幫他向外面遞送訊息求救!

其次,孫中山好友上門討人之後的五六天內,公使館居然採用了不阻止、不溝通、不放人的原則,任憑事態發展,直到《地球報》把這件事捅出來,引起英國朝野關注,迫使英政府向公使館提出交涉為止。

第三,在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向公使館發出照會,要求公使館按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立即釋放孫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