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0部分 (2 / 4)

下來的所有東西全盤否定?若真是這樣,那你的學問還不夠純粹,你的思想還不夠通透,你的政見也未免偏激!在楊某看來,只要有利於國家、有利於民眾、有利於時下、有利於將來,國會自然可以解散。若是時機得宜,便是皇帝也照樣做得!

“此刻屋內之後百熙、蟄翁和楊某三人,咱們平心而論,民國成立這兩三年來,國會除了淪為政爭工具外還幹了哪些有益之事?除了掣肘大總統府和國務院外,還有哪些積極意義?在楊某看來,袁項城解散國會並非昏聵之舉,而恰恰證明他眼光獨到,只可惜他為人所誤操之過急,才最終身敗名裂。好在上天待我們不薄,給咱們留下了一個虛弱的大總統府和一個殘缺的國會,否則百熙你想隨心所欲在山東與日本決戰,無異於是異想天開!”

湯壽潛急忙打圓場道:“皙子說的確實很有道理,眼下大戰在即,既要收攏人心,鼓勵賢達建言獻策;又不能放任自流,任由那些民黨孑遺、北洋殘部蜚短流長動搖人心,破壞大局。當然,百熙擔心的也並非杞人憂天,如今國家已經走到這一步,肯定不可能再走回頭路,誰膽敢破壞共和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袁項城便是前車之鑑。更何況是復辟帝制?”

孫元起也道:“皙子槃槃大才,能想到的收攏民心、匯聚民力的法子肯定不下數十種,何必非要走破壞共和、復辟帝制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邪路呢?稍有不慎你我都會聲名狼藉的!”

在另一個時空的真實歷史中,楊度便積極主張君主立憲,串聯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等人發起成立“籌安會”,為袁世凱登基稱帝大肆鼓吹。袁世凱對其也恩寵有加,曾親自賜匾題字,稱他為“曠代逸才”。然而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剛一出爐,楊度便遭到全國上下齊聲唾罵,在其家鄉湖南被稱為是“漢奸”,其好友梁啟超也稱他為“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後來黎元洪繼任總統,釋出懲辦通緝帝制禍首令,楊度名列第一,當真是臭名昭著遺臭萬年!

楊度開啟摺扇搖了片刻,才接著說道:“古人有兩句名言,一句是‘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一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雖然這兩句話都是古代君上對於普通民眾不太信任的言論,但眼下公眾民智未開,對於這場關乎國家氣運的生死大戰只怕是消極躲避遠遠多於積極支援,所以百熙真要想收攏人心,恐怕對日作戰的訊息暫時還不能公之於眾。

“好在中國民眾民智未開,雖然有些人已經接觸到一點民主共和思想,但絕大多數民眾在兩千餘年皇權統治下,心中對於皇帝、京城還有眷眷之心,對於政府頒佈的公告、法令還有幾分畏懼之心,這也是百熙你樹立名望,拉攏民心的上好機會。所以你要儘快返回京城,用國務院命令對各府道州縣的孝子、順孫、義夫、節婦乃至高年耆宿、學問純粹等名人加以褒獎,挑選嚴厲方正之人到各地巡視督查,對貪官汙吏、匪徒惡霸加以嚴懲,藉以彰顯威權!”

湯壽潛笑道:“此計大妙!古往今來民間最喜歡的故事便是良善之人得到上官褒獎、奸惡之輩受到上官嚴懲,若是再加上欽差巡查、清官斷案,那就更加廣為傳頌了!如此一來,百熙你的名字自然也會不脛而走,隨之傳遍四方,深入萬千民心。”

對於這種俗套的情節,孫元起談不上厭惡,更談不上喜歡,當下只是淡淡地點了點頭,然而提出了另一個思路:“自古以來,無論是皇上太子還是文武百官,都喜歡穩坐在戒備森嚴的深宅大院裡,憑著各地報上來的奏章文書來了解民間疾苦。稍有外出則是前呼後擁如臨大敵,等閒難得見上一面。究其原因,無外乎是當時交通不夠發達、通訊不夠便捷、風氣不夠開放、禮制不夠寬鬆,即便偶爾有幾個皇帝出京巡訪,輕則被御史認為是靡費公帑、擾動地方,重則被後世譏為尋歡作樂、不務正業。現在交通通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