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2部分 (2 / 4)

黃紹箕、丁立鈞等人。他們中多為詞館清顯和臺諫要角,既深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憂,希望透過改革內政和整軍備戰來增強國力,阻止日本的侵華野心;又很想趁機增強光緒皇帝的權力和擴大自己的影響。為此,他們不顧當時中日的戰力差距,不斷利用“諸議”來慫恿朝廷對日作戰,話鋒所指常常集中到李鴻章身上。海戰失敗後,清流名士吳大澂因為得到一枚“度遼將軍”的漢代銅印,主張堅決抵抗,並自告奮勇率師出征。等到真正接敵之後,卻狼狽敗逃,潰不成軍,在六天之內接連失去了山海關外的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軍事要地,全線瓦解。這一潰敗,直接促成了和談的形成以及《馬關條約》的簽署。

所以說,如果就中國曆代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來個排名的話,那麼清流一定能夠光榮上榜。而且清流和黨爭,幾乎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他們相互作用,更是一個王朝的催命符,如漢末的黨錮、魏晉的清談、唐末的牛李黨爭、北宋的元祐黨爭、明末的東林黨爭,無一不見清流和黨爭的**身影。

單純從王朝穩定發展的角度,來評價“清流”的功過,不是功過相當的五五開,而是過大於功的四六開、三七開,甚至是過遠大於功的二八開、一九開。用八個字來概括他們業績,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一些脾氣不大好的雄主對於這些信口雌黃、難負重任的清流,往往是痛下殺手,如秦始皇的焚經典、坑儒生;漢高祖的溲溺儒冠,倨床見酈食其;魏武帝的殺孔融,驅禰衡。

孫元起不由悵然。在每次重大變革的時候,強大而頑固的舊勢力會猛烈反撲,試圖消滅成長中的新勢力,在短時期內會出現復辟。很多天才和偉人,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當下只好慰藉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胡勳點點頭:“先生所言極是。不過我們學校受此等池魚之殃,卻要儘快化解,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哦?”孫元起心中一動,“子實有什麼好的意見?”

胡勳遜讓道:“弟子好主意沒有,不過倒有個下策——”

孫元起急忙道:“說來聽聽?”

胡勳也不再客氣,娓娓而談:“庚子年拳匪作亂,八國聯軍進京,太后、皇上西狩。為了平息這場彌天大禍,李文忠公含羞忍垢,抱病與諸國簽訂了和約。學生記得其中有一條,大致意思是說,永遠禁止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西洋諸國仇敵的各種組織,違者皆斬;地方管轄區內如發生此類傷害西洋諸國人民事件,各地官員必須立時彈壓懲辦,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現在看來,這條倒可以利用一下!”

“怎麼講?”孫元起不恥下問,“請個外國人來當校長麼?”

胡勳搖搖頭:“那倒不用!學生去年在上海聽先生演講,說到建校方略的時候,先生曾提及校董會一說。或許因為學校草創未久,學校一直沒有成立董事會。先生在美利堅留學多年,想必認識不少美利堅人,只需臨時找幾個湊成校董會,在御史言官上書之後,立馬發表一個宣告,說學校乃美利堅人所有,嚴禁攻訐;再向朝廷提交抗議書,要求嚴查言官。朝廷見此,必然不敢處置學校,只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孫元起覺得這是個很不錯的主意,送走胡勳、李國秉二人之後,又仔細權衡一回,愈發覺得此乃避實就虛的好計策。卻不敢自作主張,只好到城裡向叔祖父問計。

在書房中,孫家鼐眯著眼睛:“你那學生叫李國秉?姓李,又是國字輩,怕是李文忠公的孫子輩吧?”

來清朝這麼久,入鄉隨俗,也大致知道一些人的別稱,比如說李文忠公、李合肥、李中堂,就是指去世不久的李鴻章。孫元起聞言一愣神:“李鴻章的孫子輩?我還真不知道誒!”

老大人坐直身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