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3部分 (2 / 4)

嘆為什麼只有短短的幾十頁,而不是更長。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幾十年後依然會有人這麼感嘆。(未完待續。。)

ps: 今天家裡有人生病,心情繁蕪,胡亂信手碼了三千字,乞求見諒!

三九三、亦選功夫亦選奇

《science》雜誌社似乎料到論文一旦問世就會出現洛陽紙貴、一冊難求的情況,在排印完該期雜誌之後,立即著手安排出版論文單行本事宜,並組織生物學家對論文進行全方位解讀。

約翰遜博士雖然在科學界聲名顯赫,但對於生物學家來說,也就是聲名顯赫而已,論及在專業內的影響力甚至不如他的太太趙景惠。究其根源,就在於趙景惠的藥物學研究與生物學關係頗近,而孫元起專注的化學、物理學、電子學、天文學等與生物學幾乎是井水不犯河水。很多生物學家接到邀請的時候,心裡都不禁冷笑三聲:想玩生物學?你也配!

生物學幾乎是人類所有學問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門學科,早在人猿相揖別、甚至在人還沒有成為人之前,人類就在不斷地認識周邊的生物,只有準確分辨哪些動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動植物存在危險,合理的趨利避害,才能更好地儲存性命;在豢養牲畜、種植作物的時候,只有準確地掌握動植物的發育規律,才能獲得更好的收益。

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積累、無數人的摸索,生物學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學科壁壘也相對難以打破。用句惡俗的話來說:生物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不過礙著約翰遜博士的偌大名頭以及《science》雜誌社的盛情邀請,他們還是耐著性子看了下去。

孫元起本身對遺傳學的瞭解就僅侷限於中學生物課本以及新聞媒體上的隻言片語,論文中描述、猜想的部分遠大於論證、資料的內容。雖然新造的科學術語不少,但總體上卻非常淺顯易懂,閱讀和理解起來都不是難事。隨著論文一頁頁深入。大家的臉色都逐漸凝重起來,開始不時陷入沉思:

什麼,遺傳物質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質?透過肺炎球菌的型別轉換實驗以及噬菌體實驗可以驗證?

什麼,dna是雙螺旋結構?可以透過dna結晶的x衍射照片來證明?

什麼,癌症的形成是因為轉化基因(癌基因)突變導致的?轉化基因在人類和其他動物基因組內一直存在,擔負著正常的生理功能?

什麼。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以孕育出新的個體?

……

生物學家們越看越震驚,有些甚至迫不及待想帶著論文回到實驗室。驗證孫元起在文中提及的一系列石破天驚的結論。各自心裡對孫元起的印象也隨之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若他早十年涉足生物學。生物學豈不是也會跟物理學、化學等學科一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最終大家的結論都是大同小異:無論約翰遜博士在論文中提及的結論正確與否,都會將生物學,尤其是遺傳學,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甚至是跨入全新的時代。

科學記者、專欄作家聞訊之後,也憑藉著自己對論文的理解在報刊雜誌上為孫元起擂鼓助陣、推波助瀾。《泰晤士報》的新聞標題是《人可以像植物一樣無性繁殖嗎?》,幾乎一把就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前面的導語也同樣具有誘惑力:

春天到來時,農夫會用幼苗或嫩枝插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從而收穫和之前植物一樣的果實。在東方瑰奇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中,一隻姓孫的猴子能夠用自己的毛髮變出一個同樣的自己。那麼人類能不能和植物或那隻姓孫的猴子一樣進行無性繁殖呢?比如用身上提取的一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