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52部分 (4 / 5)

“潘將軍,你看,這是未來河中的樣本圖。”

潘美開啟一看,狐疑:“這得花多少錢?”

上面太漂亮了。

“未必花多少錢,主要是統一規劃,看上去整齊。然後再看,就覺得無比的美麗。”

“那些百姓手中有這麼多錢嗎?”

玉蘋在邊上聽了微笑起來。

“你笑什麼?”

“潘將軍。河洲有的人家夫妻倆共同做工,若是好。老漢老媼四人做工,到了明年,大多數人不用九郎支援,也能蓋起漂亮的房子。”

潘美才回京城,還不大明白,玉蘋又說道:“平均一人做工,每月薪酬會在三緡錢左右。”

“那樣啊……難怪一起說河中變好,原來錢是藏在家中的。”

實際這裡面會有一個天大的麻煩。

玉蘋又說道:“學舍連續開了三年多時間,露天教育也有三年有餘。不但河中經濟條件變好,九成以上的百姓都會識幾個字,會簡單的算術。到了明年,可以說這裡會是京城最好的坊區之一,就差一個房屋。”

“小九,北方也不是缺布,你要這個做什麼?”潘美不想在河中百姓上多講,又繞回棉花的話題。他說這話是有原因的,雖然吳越與南唐經濟都比宋朝好。就是宋朝經濟在逐步恢復。仍趕不上這兩個國家,氣候與地形造成的結果。但全國最好的絲麻非在吳越,也非在南唐,而是在河北!

“潘將軍我先說桑織。一般人家多養五箔蠶,有的多,有的少。平均可能五箔不到。養五箔蠶需一點七畝桑田,五箔得蠶六十斤。每斤能取絲一兩三分,也就是七十八兩。若手巧。能織成薄小絹十五匹,但小絹價賤難織,非手巧者不能為也,小絹只有四五百文錢一匹,但這也是收益最大的。能達到七緡多錢。一家人全釘在上面忙活了。若圖省力,織成普絹,只有兩匹,收益不足三緡錢。我這是講蠶絲業。若是麻葛收益更低,多用坡旱地種麻載葛。但載棉花呢?一畝地能收皮棉六七十斤。”

這是宋九的猜測,現在產量普遍差得要死,但六七十斤皮棉大約還是有的。

“潘將軍,你看我身上這件裡衣,它就是大食運過來長絨棉織成的棉布,柔軟保溫,一匹價幾乎達到二十緡錢。也有少量黎族人的棉布,價也不低於一匹十緡錢。黎族人的那種混紡布一匹十斤,大食這種棉布一匹二十斤。算算它的收益。而且還不會象蠶絲業那樣累人。”

“這麼多,你在潭州為什麼不早說?”

“潘將軍,我先生他醉心於學問,偶爾對我說了幾句,當時我又小,不知輕重,恐怕就是我先生都沒有細想過。時間過了這麼久,哪裡能一一想到。”

“兄弟,辰州能不能種?”

“能種,但不管哪裡,必要經過數年適應期,秦大哥,你不妨回去再派人到瓊州那邊討要一些種籽過來,不問收成如何,先載下去,載上幾年,讓它適應了,我這邊試驗出來新織機,再將新織機交給你。到時候辰州會變得更好。”宋九說的是本心話,辰州就是一個點,辰州好了,四周都會好起來,否則北面是北江蠻,西南是南江蠻,東北是梅山蠻,再往西南是強大的田氏,再往西北去是更野蠻的夔峽蠻區。武力征肯定不是辦法,拉攏反而更壞。但他們看到先進生產方式帶來的種種好處後,自己想學好,想過幸福的生活,自發地向漢家文明靠近,比什麼策略都管用。

潘美終於明白它的價值,過了一會又問:“那以後還有誰種桑養蠶?”

“多了就賤,種的人多,棉布價格會自動掉下去,而絲帛價格會自動升起來,就象以前古代人吃粟吃豆,麥子引進過來,開始吃麵,種稻谷的人多了,開始吃米吃麵,唐朝豆粟還是主食,但如今面米成為主食。如何變化,不用擔心,我只看到有了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