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仙俠小說>不明不白反義詞> 第519章 晉商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19章 晉商2 (1 / 2)

先說說晉商是靠什麼政策起家的,這和朱元璋所建立的軍事制度息息相關。 大明剛剛建立的時候北方邊患非常嚴重,為了遏制北元政權的不斷南侵,不得不把大部分兵力全堆在北部邊境地區,從東到西弄了九個防禦重點,統稱為九邊重鎮。 根據司禮監的記載,永樂年間,九邊重鎮總共安排了近70萬兵力。二百年間兵力時漲時落,到了萬曆年間達到頂峰,總兵力超過了90萬。此時即便裁撤掉了遼東鎮,仍舊有70多萬兵力。 這麼多兵力集結在原本就不太富庶,人口稀少還屢遭戰亂蹂躪的邊境地區,勢必會遇到一個大難題,後勤給養該如何解決? 如果靠當時還比較落後的交通線路,從南方調配物資往北部邊境運輸,不光會耗費大量勞動力還會造成極大的物資損耗,成本太高了,朝廷根本無法承受。 可是不安排這麼多兵力進行防禦,又擋不住北方蒙古人的侵襲,於是朱元璋就拍著腦袋想出一個好像很絕妙的主意,衛所制。 讓軍人從職業變成身份,敵人來了拿起武器就是兵卒,敵人走了拿起鋤頭就是農民。再分給其固定數量的田畝,世世代代待在衛所裡給他看家護院,自給自足,這樣不管養多少兵,朝廷也不用擔心沒糧食可用了。 這個辦法也不能說不管用,剛開始確實解決了後勤補給的大麻煩。但仍舊不能滿足所有邊軍的消耗,於是朱元璋根據山西官員的建議又想出一個主意,開中法。 所謂開中法,簡單說就是朝廷開榜公佈邊鎮需要多少物資,然後由商人主動承擔收購、運輸的任務。把物資送到地方之後拿著憑據找當地官府換鹽、茶的提貨單,再拿著單據去指定的鹽場、茶場提取相應數量的鹽和茶。 明代的鹽和茶都是政府專賣品,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凡是被打上專賣標籤的貨物,百分之一萬都有特別高的利潤。 商人們為了賺錢,不辭辛苦四處尋找均需物資,小心翼翼用最小的成本運到邊關。朝廷雖然付出了一部分專賣品,卻解決了邊軍的後勤補給,且成本適中,看上去是雙贏的局面。 而山西商人就是開中法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九邊重鎮中有三座都在山西境內,明朝初中期的威脅也大多來自山西、陝西的的北邊,而不是遼東地區。 經歷過多年戰亂又一直處於農耕與遊牧交界地帶,造就了山西商人過人的膽量,當看到開中法有利可圖後馬上仗著地理優勢,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但很快山西商人就發現了一件事,從內地購買糧食再運到邊關損耗還是有點大,於是就嘗試著僱傭流民在邊關附近開荒種地,玩起了自產自銷,稱之為商屯。 這麼一來大部分競爭對手很快就被成本給打趴下了,誰也不敢或者不願意跑到山西去開荒種田,慢慢的山西和一部分陝西商人就形成了壟斷,幾乎承包了北方大部分邊鎮的後勤補給業務。 他們除了種地,還拿著鉅額資金去全國各地轉悠,哪裡夏收糧價低、秋收米價低,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大量採購糧食之後運回山西陝西貯存起來,為此還在乾燥的黃土高原上挖了成千上萬口窯洞,專門用來儲存糧食。 據說趕上氣候合適,恆溫乾燥的窯洞可以讓糧食存放十多年不變質。待到糧價高漲的時候,這些陳糧就會被拿出來按照當時的糧價換算成鹽茶,有效提高了利潤空間。 其實洪濤並不反對這麼做,除了公權之外,法不禁即可為,很合理。如果覺得山西商人賺太多了,朝廷可以及時修改法律,比如嚴禁用多少年以上的陳糧衝抵什麼的。 但山西商人比他想的更為激進,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手裡的銀子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滿足於只當搬運工了,開始在朝廷裡尋找官方代理人。這下把原本還相對公平的交易變成了錢權之間的互利互換,與江浙地區的官僚資本異曲同工。 而有了權力的撐腰,並沒讓晉商集團心滿意足,反而變本加厲起來。因為保護傘不是白來的,是用真金白銀換的。換句話講,交易安全度提高了,但交易成本也隨之大幅上漲,很大一部分利潤都進了朝廷官員的荷包。 財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