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岡。但是,“子岡玉”只能代表一個人,“乾隆工”卻代表了一個時代。
乾隆工的玉器,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精細,無論雕刻還是打磨。玉璽這種御用之物,那就更不用說了。
這玉璽的質地,如同一團羊油,這就使得玉璽上那條栩栩如生的盤龍更為靈動。而整條龍,從龍首到龍尾,雕工都是一絲不苟,就連鱗片和槽線這種細微之處,也很難找出半點兒毛病來。
唐易一邊慢慢旋轉欣賞,一邊嘖嘖讚歎,真的是賞心悅目。
但是看著看著,唐易還真就發現毛病了。
龍頭下方的一部分鱗片,在燈光的映照下,因為旋轉的光感偏差,似乎表面略顯粗糙!
雖說龍頭下方這個地方是一處凹陷,不太容易看到,也不太容易雕刻打磨,但這是乾隆玉璽,比一般的宮廷玉器還要講究,工匠不可能忽略這一點,而且能雕刻玉璽的工匠,必是造辦處的高手,處理這個問題,應是遊刃有餘。
所以,不僅不應該忽略,而且絕對應該處理得很好!
這個地方,也不太可能是因為出傳世的過程中出現“外傷”,最容易“受傷”的印文底角都沒事兒。
第894章 人璽兩空
那隻剩下一個可能了,就是故意為之。
而且,這是乾隆用的玉璽,工匠是不敢故意為之的,那只有在乾隆的授意下,才能如此。
唐易是在店裡,所以工具倒是不缺。發現這個問題之後,唐易拿出了一個高倍貼目放大鏡,對著燈光,觀察起這些粗糙的龍鱗來。
一看之下,唐易這才明白,這種粗糙的感覺,是因為這一區域的龍鱗之上,居然微雕了字跡!
雖然非常細小,但是在高倍貼目放大鏡之下,仍然清晰可辨:
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才辨偽璽御殿前,又失真龍運河中。失內位兮長悲切,留遺恨兮萬世夢。
看起來像是一首詩或者一闋詞,但細細研讀,卻更像是湊成的散句。
所幸唐易最擅長的就是明史清史。他拿出筆,把這幾句話寫到了一張白紙上,又將玉璽放回了保險櫃。
拿著這張白紙,對著幾句話,唐易點上了一支菸。煙霧嫋嫋中,竭力搜尋著腦海中的記憶,一點一點開始編織其中的邏輯關係。
同時也得感謝現在科技的便利,他也掏出了手機,想不到的地方隨時上網查詢。
前兩句: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這是乾隆悼念已故皇后的。
本來,唐易也記得不甚真切,但是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幾個班上的同學一起討論乾隆爺和大明湖畔夏雨荷,這才蒐集論證了一番,沒想到現在居然用上了。
在濟南的大明湖畔,乾隆倒真是失去了一生摯愛的人,不過當然不是這個編造出來的夏雨荷,而是他的元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為什麼四度濟南而不入?就是因為富察氏。
富察氏在乾隆還沒當皇帝的時候,就被雍正指定為嫡福晉,等乾隆當上了皇帝,又被封為中宮皇后。據說這位富察氏“姿容窈窕,性格恭儉”,乾隆“每加敬服,鍾愛異常”。
富察氏給乾隆生過兩個兒子,卻都不幸夭折了。
乾隆十三年,為了安慰富察氏的失子之痛,乾隆帶著她出去散心。結果好心辦成了壞事兒,本失去兒子就很悲傷,而路途之上怎麼也比不了宮裡,居然悲累成疾,在濟南一病不起,最後返回途中,在德州撒手去了。
此後的日子,乾隆出現了無休無止的懷念,寫了很多悼念的詩。乾隆對富察氏的感情是真的,不僅從這些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