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潘石屹的三個妹妹> 第17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部分 (2 / 5)

築的存在意義。

如果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是工業文明的標誌;世貿中心是美國精神的標誌;遍佈亞洲城市的世界最高建築是新財富的標誌;那麼北京這座文化古都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演變,現在也並沒有很多財富的時候,是否要急於顯富?是否要急於建設各種各樣的標誌性建築?

我認為恰恰相反,在倡導個性化資訊時代的今天,北京大都會的建設應該是強調多元化,多層次的豐富性。

我們的社會從政治化轉向商業化,活動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場所也在變。城裡的人交流需要消費場所,他們到餐廳去,到酒吧去,到書店去。消費的需求有了,消費的場所卻還沒有系統地建設,於是自然生長了三里屯酒吧街,後海的街區,賣服裝的秀水街。這些沒有被系統地設計規劃過的街區自然有它們獨特的魅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地方多半基礎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交通堵塞,沒有物業管理,沒有統一有效的品牌推廣,就像路邊的小花,自然隨意,清新誘人,但終究不能形成有氣勢的景觀。文明是在自然中加上肥料,加上營養而派生出來的,人類的文明從來都是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新的文明。

什麼樣的建築能承載北京這個偉大城市的靈魂?

於是我們就面臨著:什麼樣的建築能承載北京這個偉大城市的靈魂?什麼樣的場所能容納那些帶著各種夢想,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包容、豐富、混合就應當是北京都市營造的特點,就應當是北京城市規劃的思想,就是這個偉大城市的個性。

政治化的城市建設尺度都很大,政治時代活動形式靠集體,街道一定要特別寬,廣場一定要特別大。經濟型的社會是要刺激消費,個性化是刺激點,因而城市規劃的尺度要小,要豐富,才能適應各種群體。

Small is beautiful。

當建設SOHO街的機會來臨時,我們特別激動,也格外小心。在城市中心建設這麼大規模的專案,她的規模和人口密度就是一個小城市,她無疑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能量聚集,做得不好就可能是巨大的災難。我一直認為在建設開發中,土地只是工業生產的元素之一,任何時候花錢就能買來,關鍵是有沒有能力把各種創造性資源組合起來,變成一個產品,有效地推廣到社會當中去。這裡有兩個要素:第一,怎樣去發掘每一個個體身上源源不斷的創造力;第二,怎樣把有限的個體創造力變成集體創造力。這個區別就好比是自然生長的三里屯酒吧街和精心規劃的SOHO街。

SOHO街的精神是無中心,多層次,混合就是活力(multi…center, multi…layer, multi…entrance, multi…view)。沒有大的中心花園、廣場,大的建築營造出的是小的感覺,小的場所卻有大的氣度。

建築設計的手法是迷宮一樣的街區小城,城裡到處都有小廣場(piazza),兩層的隨意上下的花園,蜿蜒的小橋,小街,抬頭望去是高高的、透明的玻璃樓。

去過威尼斯的人都讚歎這城市“特別小”的尺度,這是給行人造的城市,給商店造的城市,人走在小街上常常要與別人擦肩而過,碰到時還要相互微笑,那種特殊的交流方式真好。每一個小廣場都很像,又不太像,在這裡逛的人要靠商店的不同來認路,每一條街,每一個piazza的個性都是由那裡的商店,餐廳,小飯店形成。有時候去一個piazza覺得不起眼,但第二年再去發現全變了,熱鬧起來了,就因為新開了幾家有意思的商店。SOHO街營造的就是這種狀態、這種意境,但形式是現代的,規模當然要比威尼斯小得多。

脫去了灰色的中山裝,放下了熟悉的腳踏車,北京人帶著一貫的自信,坐在自己新建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