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07部分 (2 / 5)

等待上菜的時候,支雄便迫不及待地問起了所謂的“古法”,“唐先生,我倒是聽說過明**做鏽,不過早已失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明**,也叫**,是一種橄欖科樹木的凝固樹脂。為什麼叫**,是因為滴下來成乳~頭狀,所以有了這個名字,它也是一種薰香原料。

“老爺子,既然坐下來了,咱們就是朋友,別這麼客氣了。”唐易道,“我就直說吧,這青銅鼎,是宋仿商周,其實還是很有價值的。明**做鏽,宋代明代都有,不過這個翻砂法出了銅胚之後,做紋飾的刀法,能看出來是宋人的手法。”

接著,唐易就詳細說了說。

青銅器愛好者,都知道失蠟法。失蠟法之前有過介紹,做出來的東西更為精細,但工藝也更為繁複,成本也高。這翻砂法,因為模型的原料是砂子和粘合劑,所以更為簡單易行,成本很低,但是出來的東西卻相對粗糙。

這件青銅鼎,是用翻砂法做的。為什麼相對粗糙還要用?對於大路貨來說,當然是因為簡單便宜!

但是,對於高手來說,對於一些頂級高仿來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失蠟法仿古,因為精細,出了問題反而不利於修改。模裡出胚的過程,是看不到的,萬一這個過程有差池,這個相對精細的銅胚想要再改,牽一髮而動全身。要麼,就得重做。成本高,再重做,那肯定虧得厲害。

第1268章 邀請加盟

失蠟法的弊端只是一個方面。在一些古法中,箇中高手更願意用翻砂法出銅胚,還因為這相當於是個毛胚,本來就得再全面加工。採用精湛的打磨技術和刀工,還有高明的做鏽做舊技術來完成和真品完全一致的效果。

這裡面,就有個施展空間的問題,高手總是有幾分“怪癖”的。

出型,打磨,刻出紋飾甚至是殘缺之後,接下來的,自然就是做鏽做舊了。

古法做鏽做舊,自然和現在的化學手法不一樣,更為自然,而且也要細膩得多,所以迷惑性自然比現代仿品要高得多。

只要方向正確,功夫是沒有白費的。

首先,是做“腳色”。就是一層底色。現在很多新仿,銅鏽和古斑浮於表面,沒有“根”,這個“腳色”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據說是用新汲的井水調泥礬浸泡器物,得泡十天八天的再拿出來,然後用炭火烘烤。烤了再浸,如此三遍。

等乾透之後,用滷砂、膽礬、寒水石、硼砂等藥物磨成粉,用鹽水浸泡,然後用毛筆蘸著刷,過兩天再洗掉,幹了再刷一遍。根據效果決定刷的遍數。

這道工序,是為了調製色彩,古銅器的顏色和新銅器當然不一樣。這個過程要仔細觀察,隨時調整,以便色彩更真,更自然。

調好顏色之後,就要進土坑了!

挖坑,燒熱,把醋潑進坑裡,把器物放進去,用醋糟蓋上,埋好。過幾天取出來。這是為了形成古銅器上的斑駁的年份感。

而後,就是做鏽了,不同顏色的鏽,有不同的辦法,但基本都要用到明**。

明**有股子生澀的味道,為了去除這股子味道,講究的會用咀嚼的辦法來解決。然後用白蠟和明**調和,抹在銅器表面,再修飾加固。

如果想要深一點兒的偏青的鏽色,就加入青料,如果要鮮亮一點兒,綠一些,就加入綠料。要想做紅鏽,就加入硃砂。想做水銀鏽,就用水銀砂錫,工藝也更復雜一點兒。

這樣做成之後,有個問題,雖然明**粘性很強,但時間久了,“鏽”還是容易脫落,就再埋在滷鹼地裡埋上一年半載,進一步固化,也會更有“韻味”。

唐易只是根據看過的資料,簡單介紹了一下,因為古法太繁瑣了。大體算一下,作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