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郡王摸末,也就是原來的鬱射設,如今被大唐賜雲中郡王,也賜姓李,並賜名李茂貞。
原來的阿史那思摩賜姓李,封和順郡王,最近也改名了,改名李思恭。
現在又封三藩王。
阿會蘇支見那三位都得大唐賜姓賜名,這個時候思忖著,是不是也應當討個賜姓名,這樣一來,以後在奚族裡,有大唐做靠山,那他早晚能成為奚王,真正做奚族之王。
藉著酒勁。
蘇支先找上李超,求李超幫他向太子求賜。
李超聽了,倒也覺得這事可行。
他剛才也知道了,這頡利等人賜姓賜名,都不是李世民的意思,而正是這位年輕太子的意思。雖然覺得這事情有些過,但也有一定的好處。
當下想了想,便同意了。
他過去跟承幹一說,承幹最近正迷上給人賜姓賜名呢,一定蘇支居然主動要求,這好事啊。
“孤為饒樂郡王賜姓名為李國昌,可好?”
“李國昌。”蘇支唸了幾遍,越念越覺得好。
國昌國昌,承幹意思當然是大唐國家越來越昌盛,而蘇支則覺得他將來也許能跟夷男一樣,建立一個自己的本族王朝,國家昌盛。
阿會蘇支成了饒樂郡王李國昌。
大賀咄羅便也跟著來請賜姓名。
承幹來者不拒,想了想,“孤便為松漠郡王賜姓名李盡忠可好?”
“好,李盡忠這個名好,臣一定為大唐為殿下,盡忠到底。”咄羅拍著馬屁。
欲谷設也腆著臉過來求賜名。
李寶臣。
承幹給欲谷設選了一個名字,寶臣。
寶臣聽起來沒國昌啊,全忠好聽,但也還不錯,欲谷設千恩萬謝的退下了。
於是乎。
現在大唐六位異姓藩王,本來有突厥有奚有契丹,結果全都成了大唐的藩王,還都得了賜姓賜名。
頡利可汗阿史那咄,現在成了大唐的定襄郡王李全忠。
鬱射設阿史那摸末,現在成了大唐雲中郡王李茂貞。
原夾畢特勤阿史那思摩,現在成了大唐和順郡王李思恭。
而原來的欲谷設,現在成了大唐樓煩郡王李寶臣。
奚族大酋長阿會蘇支,現在是大唐饒樂郡王李國昌。
契丹大酋長大賀咄羅,現在是大唐松漠郡王李盡忠。
全忠、茂貞、思恭、寶臣、國昌、盡忠,這六個名字,聽著李超想笑。
不過看著這六位歸附的民族首領那份高興的樣子,李超也只能說一個現代人不太能理解那個時候人的想法。
對外族賜姓賜名,可不是一般的獎賞,而是唐朝招撫少數民族首領的最有力手段了。
一旦賜姓,特別是賜國姓,就意味著成為了大唐帝國的自家人。
這算的上是至高榮譽,天下人普遍地都是羨慕和嚮往,更不用說那些異族。他們得賜姓,不僅意味著被吸收於具有高貴血統的李氏宗族,而且還標誌著他們從此不再會因夷狄之種而受人之譏。他們從此也成為堂堂正正的大漢族的一員了。
這一殊榮,可是讓無數人趨之若騖的。
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同化手段。
中國古代,對於這些還是很看重的。
就好比會有許多人去攀附名人為祖先一樣,哪怕是李唐皇族,也一樣要把老子攀成他們的祖先。
還有許多人,會千方百計的,跟那些名門望族攀扯上,說自己是什麼趙郡李啊,或者隴西李的分支啊,是什麼滎陽鄭啊清河崔後人啊這些,都是一個道理。
沒有人會覺得賜姓有什麼不好,相反,視賜姓為至高榮譽。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