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唐朝好地主百度雲> 第677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77部分 (4 / 5)

當時雲南山區和瀾滄江流域的棉紡生產情況,書中寫哀牢山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採、文繡、、帛疊,藍幹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織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汙。

帛疊即是白疊,藍幹細布是有藍花的棉布,梧桐木華即是棉花。

在西域地區,高昌等地也種植棉花,生產棉布。

西域商人帶來中原的白疊布,就廣受歡迎,還十分貴重,不少棉布比絲綢還貴。但比較奇怪的是,棉花在中原卻一直沒有種植,多數只是在貴族們的花園裡當做觀賞植物。

李超在五年前,開始在西北種植棉花,並派人培育改良新品種,又發明了去籽的腳踏軋花機。

這種機由兩個滾筒組成,一個滾筒上面佈滿了鐵製的尖釘,可以抓住棉花,將其跟棉籽分開。第二個滾筒上佈滿了短而硬的毛,將第一個滾筒上的棉花刷下來,使其不致堵塞。

這種腳跟軋花機器的產生,讓棉花的加工效率極大的提升。

在高昌,當地種植棉花的人,去籽主要還是採用手工摘籽和鐵杖趕搓去籽,這種方法效率十分低下,一天也去不了幾斤籽棉,得不到多少淨棉。

而採用這種新式的軋花機,一斤能加工幾十斤籽棉,得到一二十斤淨棉。

這可是比宋代時黃道婆發明的腳踏攪車還先進,黃道婆的攪車,主要結構是一對輾軸,一根小軸加一根大軸,使用時,要兩人搖軸,一人將棉喂入兩軸之間,利用這兩根直徑不等,速度不等,迴轉方向相反的輾軸相互輾軋,使棉籽核和棉纖維分離。

但這種攪車效率,是遠不如李超設計的這種。

以前棉花產量限制,最主要的還是這道去籽的工序,要把棉籽一粒粒摘出來,不知道要耗費多少人工。而現在用軋花機,卻能數十倍的提升效率。

種棉,摘棉,去籽,還要彈松,再紡紗,再織布,再染色,可以說,其工序也是極為複雜的。

傳統的紡棉紗的紡車,都是單錠手搖紡車,紡五個時辰也只能得到棉紗四兩,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應一架織布機的需求。而且這種紡車紗綻轉速快,棉紗常因牽伸不及或捻度過大而繃斷,這種紡車,本來是紡麻紡絲的,並不適合紡棉紗。

李超對紡車的改進,直接是上了大紡車,尤其是那種利用水力驅動的大紡車,一架水車紡車有紗錠幾十枚,利用水車驅動。普通手搖紡車一天才紡紗一斤不到,腳踏大紡車一天也才能紡三四斤。

而李超的水力大紡車,一晝夜卻能紡一百多斤。

雖然珍妮機也能提高舊式紡車十倍的效率,但這種機器適合於無法利用水力的地方,如果有合適的河流利用水力紡車,一架水力紡車卻也是珍妮機無法比擬的。

有了水力大紡車後,織布又跟不上了,李超又組織人研究改進了織布機。

如今在李家發展棉紡五年後,大唐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很廣了,一年的棉布產量也是極大。不過這個新興的行業,與其它絲綢、麻布等行業完全不同的是,絲、麻這幾個傳統的絲織行業,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和手工為主,沒有什麼大的紡織作坊,以家族紡織為主。

但棉紡卻又完全不同。

除了棉花種植,現在棉花去籽,紡棉紗,和織綿布,卻都是由李家的獨家經營。李家走的是大紡織廠的路線,建立於各地的棉花倉庫,一座座的棉紡廠和水力大紡車。一家家織布廠,水力織布機。

許多廠子,都是擁有數千紡織女工。

李家讓出來的,只有印染、銷售這一塊,也還只是讓出了小部分。

都說壟斷是最賺錢的。

過去的白疊布,如今的棉布。

雖然已經從過去的高階市場走下來了,隨著這幾年產量的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