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了低頭,隨即說道:“不過在此之前,請李岌將軍在這位……昌邑忠義老人的隨同下,入城安撫民心。”
李岌深深看了一眼張啟功,不過最終還是照辦了。
片刻後,在張啟功的堅持下,除接管昌邑城防的魏卒外,李岌就只帶了一百名士卒,在昌一行人的陪同下,徐徐入了城。
在入城的時候,城內的宋民雖然恐慌不安,但還是忍不住上街觀瞧,因為他們實在想不通,昌這位在城內享有極高威望的昌氏一族家主,居然會跟魏國的兵將走在一起。
沒過多久,城內便傳出了一則訊息,言昌邑一族已與魏軍達成協議,協助驅逐北亳軍、獻出昌邑,使昌邑成為宋郡第一座享受自治權力的縣城。
而昌氏一族的族長,也即將接受魏國朝廷的冊封,成為昌邑的縣公(或者縣令)。
頓時間,縣內宋民為之譁然,顧不得對魏軍的恐懼,爭相打聽訊息。
一個時辰後,在張啟功的要求下,昌在城內的縣衙前,確認宣佈了此事,並且,在無數宋民的目睹下,抨擊北亳軍,指責北亳軍不該與朝廷為敵,使宋郡重新陷入戰火。
而此時,使節崔詠亦適時登臺,宣讀了太子趙潤允許宋郡自治的詔令,宣佈昌邑縣是一座享有自治權力的縣城。
同時,崔詠亦反覆保證,朝廷的敵人只是北亳軍,而非宋郡人,良善的宋郡人,始終是魏國子民。
看著高臺上的昌與魏使崔詠,臺下的縣內宋民茫然了。
倘若這番話只是從崔詠這個魏人口中說出,宋民們當然不會完全相信,可是,當昌這位在昌邑縣內享有極高威望的本地貴族家主亦站在崔詠這邊,言辭確鑿地聲討北亳軍時,宋民們迷茫了。
他們無法理解:北亳軍不是我宋郡的義軍麼?怎麼變成作惡多端的匪寇、叛軍了?
不得不說,昌在昌邑的確有極高的威望,有他出面為魏軍說項,縣內宋民對魏軍的敵意,頓時就降低了,雖然他們還是很納悶,北亳軍怎麼就作惡多端了這些日子,北亳軍在昌邑也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呀。
最終,在昌信誓旦旦地保證昌邑日後會越來越好的承諾下,臺下的宋民迷迷糊糊地散開了,各回各家、照舊過日子。
當晚,昌對長子昌滿在書房內囑咐道:“明日魏軍正式入駐昌邑,老夫準備在府上置辦酒席,邀請那些位將領,到時候,你請城內的地保、里長一同赴宴,這一次,那位付出了很大代價,你我必須確保與魏軍打好關係……”
聽聞此言,昌滿點了點頭。
就在這時,書房門外隱隱傳來了幾聲奇怪的聲響。
“誰在外面?”昌皺著眉頭喝道。
屋外,並無任何回應。
“去看看。”端起一杯茶,昌皺眉說道。
昌滿點點頭,遂開啟房門,走向屋外,然而並未發現有何不對勁。
見此,他又走回書房內,朝著老父親搖搖頭,說道:“父親,屋外並無……”
剛說到這,只聽噗地一聲,一把利刃從後背貫穿了他的胸膛。
“……”他難以置信地看著自己的胸膛,看著那柄刺穿了他胸膛的明晃晃的利刃。
而此時,昌恰好抬起頭來,看到這一幕,呆若木雞。
咣噹一聲,昌手中的茶盞摔落在地。
第17章:昌氏一族慘劇【加更2/26】
“梆梆”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梆梆”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五更天前後,兩名打更人一人提著燈籠、一人敲打著手中的兩塊竹板,從街道遠處徐徐走來。
當經過昌府時,這兩名打更人停下了腳步,議論起了昨日城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