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認為這是一個忠誠臣子的分內之事。
這些學官們從十年前就開始教導太子,又是一路輾轉,忠誠之心不必懷疑,雖然沒有做出什麼出彩的事情,可所有的決斷都是中規中矩。尤其是小皇帝登基以後,這些學官們自然而然的把持了中樞和各部的要害職位,很多朝廷裡的旨意都是由這些學官集體商議解決,有了結果才提交小皇帝最終確認。
就是如劉理順、姚明恭這些人,雖然職位上沒有幹預軍事的可能,可這種大事上,依舊有很大的發言權,而且小皇帝對他們也多是言聽計從。
還遠遠說不上皇權旁落,可從小皇帝登基開始,大權的重心確確實實是在轉移,從皇帝一樣個的手中開始轉移往這些學官手裡。
至於皇帝本人的職責,在很大程度就是用璽確實一下而已。
譬如楊廷麟的淮安大戰,各色軍需和後續的給養,還有各地後續的軍隊,都是老學官們兢兢業業的打理著……
在興武小無意中把權利下放到閣臣手中的時候,另外一個比他更年輕的皇帝則在及其所能的把權利收到手中。
滿清的娃娃皇帝福臨每次都早早的上朝,其實也做不了什麼主張,大部分事務還是要遵從太后的意思,「垂簾訓政」的手段再加上打擊異己安插親信等等一系列作為,終於穩住了清國中樞。
自從換了九門提督之後,基本就杜絕了多爾袞參與勢力的反撲,阿濟格雖有大軍卻遠在千里之外。等英親王以咄咄逼人的姿態詢問關於多爾袞一切事宜的時候,中樞這邊大局已定,甚至還準備給阿濟格安一個不遵聖命的罪名。
也僅僅是個罪名而已,不可能就真的加罪了。就是福臨這樣的小娃娃也不對那兩道防線抱多大的希望,真能能夠派上用場的也就是京城附近駐守的八旗兵和漢軍旗,再就是阿濟格的滿洲戰兵了。
京城附近的駐軍是不能動的,現在局面還沒有穩定到不需要軍隊的地步。尤其是各地風起雲湧的義軍,揭竿而起造反的都數不過來,京城的重兵要是一動,失去武力保障的話,滿洲朝廷都有顛覆的可能。
但是赴死軍擺開的架勢更具備攻擊性,尤其是在明鑼明鼓的打出光復北都的旗號之後,手上缺乏足夠武力的孝莊不得不對阿濟格保持一個拉攏的姿態。
濟爾哈郎方面的強硬是孝莊始料不及的。
本以為濟爾哈郎會承認眼前的既成事實,低下頭和朝廷取得妥協,也只有這樣朝廷才有足夠的時間和力量與阿濟格取得禮儀交換或者某種妥協。
在孝莊等人的預想當中,只要在旗務中做出讓步,阿濟格就會就範,最多是把兩白旗中的一個給了阿濟格。
但是濟爾哈郎快人一步,同時和滿洲的各個旗主取得聯絡,達成一種類似於同盟的關係,然後又和阿濟格勾勾搭搭。
當阿濟格和濟爾哈郎甚至是遠在滿洲的幾個旗主王爺同時提出八旗議政的時候,就是傻子也看出這些人是聯合起來和朝廷作對。
按照阿濟格的本意,是要取代和繼承多爾袞的權勢地位,但是現在看來,這已經完全不可能。除非是徹底推翻孝莊和福臨,然後冊立一個傀儡皇帝。
但是福臨若是倒臺的話,第一順位繼承人絕對是豪格這個先皇長子,豪格和多爾袞系人馬的仇怨不是一天兩天了,豪格若是上臺,大夥兒的日子更不好過。
而濟爾哈郎的主動靠攏,讓阿濟格看到了希望:八旗議政。
讓大清國回到建州女真以前的狀態,有什麼事情都是由八旗的旗主王爺協商辦理,無論是現在的太后皇帝,還是統兵的親王,都必須服從議政的結果。
這看似是一個公平的不能再公平的互相妥協,其實已經是把皇帝已經太后徹底傀儡化,得到最大利益的還是阿濟格這樣的大將和濟爾哈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