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5部分 (2 / 5)

持的意思。

(4)案:按照,依照。這裡是遵守的意思。修:研究,學習。這裡是講求的意思。

(5)毗(pí皮):通“卑”。

(6)知:欲。這裡是喜好的意思。

(7)洎(jì計):及,至。科:類。這裡是行列的意思。

(8)下學:這裡指學習文吏的那套本領。

(9)時或:疑“或時”之誤倒。“或時”,本書常用語。闇:通“諳”。熟悉。(10)度:法度。這裡指禮節。

(11)蒙土:愚昧無知的人。這裡指迂腐的讀書人。

(12)卓流:高超得出奇。

(13)刺(là臘):違背常情,事理。

【譯文】

儒生中腦子聰明行動敏捷的人,隨著當時情況變化,學會作官的一套,就追隨文吏的後面,從未得過好名聲。而遵守先王之道,堅持自己志向,遵守講求禮義的,往往地方長官不信任,被文吏鄙視、戲弄。由於不被重用就執意要退職,被鄙視、戲弄就感到不得意,因而辦事不勤勉,觀察事情不精細,從而被認為沒有能力,被數落不會辦事。儒生中只有一般才能沒有高尚抱負的,學會了作官的一套,與文吏混在一起,窺測地方長官的喜好,迎合當時的急需,轉變志向改變作為,日夜兼程又學又問,不感到羞恥,只是希望成為一個擅長文書出名的人罷了。而那些有高尚志向美好節操的人,恥於降低自己高尚志向,損害自己崇高品德,去獻媚求官,因而深恨那些“有俗材而無雅度”的儒生。等到他們進入文吏行列,仍然堅持自己高尚的志向,不肯就學文吏一套。也許因為在處理問題上,熟練程度不夠,考慮粗疏不周密,遇事不知道怎麼辦;在官場上對答有錯誤,跪拜不熟練,進退違背禮節;在朝廷上,上本陳述己見議論大事,像迂腐的讀書人辯解過失,引證典故;在地方上,切斷了長官的慾望,直言一針見血,觸犯了諱忌;在辦事上,封固和捆紮公文,給簡牘繫帶帖籤落名,或封泥用印,這些事上沒有按照規章制度;在言談上,說話高談闊論,乖僻脫離實際,迂腐不符合道理。所以社會上一般人輕視他們,文吏鄙薄他們,地方長官看不起他們。

【原文】

34·6是以世俗學問者,不肯竟經明學,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1)。義理略縣,同超學史書(2),讀律諷令,治作情奏(3),習對向,滑習跪拜(4),家成室就,召署輒能。徇今不顧古,超讎不存志(5),竟進不案禮,廢經不念學。是以古經廢而不修,舊學暗而不明,儒者寂於空室,文吏譁於朝堂。材能之士,隨世驅馳;節操之人,守隘屏竄。驅馳日以巧,屏竄日以拙。非材頓知不及也(6),希見闕為(7),不狎習也(8)。蓋足未嘗行,堯、禹問曲折(9);目未嘗見,孔、墨問形象。

【註釋】

(1)章句:指章句之學。漢代儒家各派對經書斷句、分段、釋義訓詁持不同態度形成的一種學問。

(2)超:根據文意,疑是“趨”形近而誤。史:令史,漢代郎以下掌管文書的官職。史書:指當文吏必須掌握的文字、書法。

(3)情:根據文意,疑“請”形近而誤。請奏:指公文。

(4)滑:光滑,圓滑。這裡是很熟練的意思。

(5)讎(shòu售):售。

(6)頓:通“鈍”。

(7)闕:通“缺”。

(8)狎(xiá俠):熟習。

(9)曲折:這裡指道路。

【譯文】

所以社會上一般做學問的人,不肯完全弄通經學,在深刻了解古今上下功夫,都急於想成為一家章句學派。只要初懂文義道理,同時就講究學習令史的必讀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