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部分 (3 / 4)

有個鎮北堡(2)

我們用的水是從井裡打上來的,一次我打水時不小心把木桶掉在井裡了。政府給我們移民只發了生產性的農具,除鐵鍬、鋤頭、鐮刀外別無長物,用什麼東西把水桶撈上來呢?我只好到不遠處的一個農村去借鉤子一類的器具。寧夏人把村子叫“莊子”。進了莊子找到一戶敞著門的人家,見兩個穿對襟系絆小褂的小媳婦盤腿坐在炕上縫被子。我說,“對不起,我想借你們的鉤子用一下”。沒想到兩個小媳婦先是互相驚詫地對望了一眼,突然笑得前仰後合,連聲叫“媽喲肚子疼!”然後這個推那個,那個搡這個,“你把你鉤子借給他”,“你才想把你鉤子借給他”……兩人並不理會我,在炕上嘻笑著互相撕扯起來。我在一旁莫名其妙,她們家用樹杈做成的鉤子明明放在門邊的水桶上,不借就不借,有什麼可笑的呢?當然最後她們懂得了我的意思,一個年紀大點的小媳婦紅著臉扭扭捏捏地下了炕,別過臉把鉤子遞到我手上。在我還鉤子的時候,她們又笑得拍手跳腳。後來,我才知道,寧夏方言把鉤子的“鉤”口語說成“須”,鉤子在口語中叫“鬚子”或“鬚鬚子”。“鉤子”的發音與“溝子”相同,而“溝子”在寧夏方言中卻是屁股的意思,比如普通話中的“拍馬屁”,寧夏人說是“溜溝子”。向一個女人借“溝子”,無疑是嚴重的性騷擾,上海人說“吃豆腐”,寧夏人叫做“騷情”。

寧夏的自然和人情,對一向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完完全全彌補了失落感。況且,我在大城市也不過是一個既無業、“出身成份”又不好的“賤民”。寧夏的空闊、粗獷、奔放及原始的裸露美,竟使我不知不覺喜歡上它。並且,這兩個面色紅潤的小媳婦的笑靨,給19歲的我印象之深,從此決定了我對女人的審美標準。直到今天,我還是比較欣賞有點鄉土味的質樸的女孩子。

這個我原來非常陌生的地方,竟成了我半個多世紀一直到今天還在此生活的家園。

寧夏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化外番邦”,是西戎人的聚居地。秦代列入中央政權管轄,自漢代設“郡”,稱為“朔方”。公元1038年至1227年,党項貴族憑藉寧夏地區雄厚的經濟力量,建立起以“興慶府”即今日的銀川市為中心的“大夏國”,統治了現今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青海部分地區近200年之久。“大夏”曾是中國的一個強大王朝,與宋王朝和遼國鼎足而立,還以漢文字為基礎獨創了一套文字系統。“大夏國”公元13世紀被蒙古消滅。成吉思汗就死在發生在寧夏境內同“大夏”的戰爭中,所以蒙古人攻佔這一片土地後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不僅把党項族人趕盡殺絕,徹底焚燬了夏王朝的宮殿陵墓,還絲毫不留地消滅了党項人創造的文化。輝煌了一個多世紀的大夏王朝和党項族從此在歷史上彷彿是一片空白,這就是今天寧夏的旅遊業能打出“神秘西夏”品牌的原因。

清朝時期寧夏還是一個“府”的建制,歸甘肅管轄。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才開始作為一個行省。到1953年,國務院又將寧夏省撤消併入甘肅省,寧夏省全境成為甘肅省的“銀川專區”。所以,我當時不是移民到寧夏而是移民到甘肅的。

因寧夏離長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這些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中心較遠,一向被看作“邊陲之地”,也一直是歷朝歷代移民的目的地。即使今天佔寧夏人口三分之一的回族,也是從唐代開始陸續從中亞細亞輾轉遷徙過來的,特別在取代了元朝統治的明朝,中央政權從江浙一帶遷移來大量人口“屯墾戍邊”,所以說,寧夏基本上是一個移民構成的地區。有關寧夏的各種版本的地方誌上,都註明此地“有江左遺風”。移民構成的地區最大的特點是開放,沒有排外意識,有點像美國的西部。不管是北京來的,江浙來的、山西河南、陝西甘肅來的,所有到這裡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