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舊時風味燒烤店> 第1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部分 (1 / 4)

�⒚揮卸啻蟮募鄹袂�穡��亂院蠊�換岫�偈詹枳省K浣兇霾枳剩�導嗜床皇遣棖���強聰返那�!〉繾郵欏》窒磽��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4)

劇團或者戲班在茶園的演出情況非常複雜,北京和天津、上海各有不同,有的屬於臨時的演出,也有的是簽訂若干時間合同來演出,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有籤一年的合同,演員一般是拿包銀。農村中的戲臺大多與廟宇有關,明清時代北京城內的寺廟大多沒有戲臺建制,如隆福寺、護國寺廟會期間,一般是在廟外搭建臨時性的戲臺,多以杉篙為骨架,鋪以木板、蘆蓆,或有頂或無頂,廟會結束即拆除。但城外或遠郊的廟宇則多設有永久性的戲臺,也稱“萬年臺”,如密雲古北口、門頭溝一帶的廟宇,都有這樣的戲臺,甚至廟宇年久傾圮後,而戲臺尚存,仍能在喜慶和農閒時演出,這種戲臺俗稱“野臺子”。劇團、班社應邀唱戲收取每場的固定費用,而觀眾則無須購票。

清代的營業性演出和戲園

同光前後,是京劇走向鼎盛的時期。我們今天常常說戲劇演出的行當有生旦淨末丑,但在清末的時候,主要是以生角挑梁,沒有以旦角挑梁的。真正說到旦角挑梁,還是在梅蘭芳以後,因此,就出現了所謂前三鼎甲、後三鼎甲之說。前三鼎甲就是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後三鼎甲是譚鑫培、孫菊仙和汪桂芬。當時北京舞臺上可以說是名家薈萃,各個行當都有頂尖出色的人物,世代相傳,如楊小樓就是楊月樓的兒子,梅巧玲則是梅蘭芳祖父,所以說京劇的繁榮和家族的傳承有很大關係。

清代演員不少要到宮裡唱戲,他們在內廷當差不拿俸祿。我曾為此請教過朱家先生,知道“內廷供奉”這四個字在當時是沒有的,是後人給加上去的。實際上,到宮廷演出也會得到一筆錢,除此之外還能得到一些恩賞,而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在劇場的演出。之前還是茶園,後來就把“茶”字去掉了,都叫“園”,例如天樂園、慶樂園、中和園、吉祥園,還有三慶園和阜成門內的阜成園等;另外也有的叫“樓”,比如廣和樓、廣德樓。這些戲園都是營業性的,幾乎每天有戲。有些班社可能固定在一個劇場中演出,例如歷史悠久的戲曲科班富連成,就是在廣和樓固定日場演出。在儲存下來的照片中,就有他們穿著小棉袍,戴著小帽頭,排著隊去廣和樓的影像。有些班社是輪換不同劇場,按照檔期長短與戲園簽約進行營業性演出。

現在的劇場演出,基本都在晚上,這跟整個社會形態改變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大家都要工作,只有晚上才是業餘時間。而在光緒末年以前基本上沒有夜戲,都是日場演出。原因一是由於清代部分地區實行宵禁制度,到晚上就要關城門了,北京內城九門從南面的正陽門到崇文、宣武、阜成、西直、東直、朝陽、德勝、安定諸門,九門到了一定時間都是要關的,如果出內城去看戲就回不去了;二是照明設施的問題,那個時候最好的設施是煤氣燈,一般來說,在昏暗的劇場裡面須用油燈照明,晚上演戲燈光效果太差,因此清代沒有夜戲,都是日場。

當時廣和樓的日場戲已經形成了富連成科班演出的定例,很多人願意去看,特別是看當時還沒有出科的學生,因為一些學生未畢業前已經嶄露頭角,如“喜”字輩的陳喜興、侯喜瑞、雷喜福,還有“連”字輩的馬連良,“富”字輩的譚富英,“盛”字輩的裘盛戎、葉盛蘭,都是屬於“科裡紅”。今天名演員叫大腕,那時候挑班唱戲的叫頭牌,富連成培養了不少掛頭牌的名角兒。當時廣和樓票價並不是很貴,富連成科班的學生的演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風雨無阻,幾乎天天有戲,劇目多達數百種,既鍛鍊了演員,也培養了觀眾。我們常常講這麼一句話,沒有好的廚師,是因為沒有好的食客,兩者相輔相成;同樣,沒有好的觀眾,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