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仙俠小說>不明不白不分好歹都為了愛> 第294章 為國取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94章 為國取士 (1 / 2)

景陽七年初,因為太皇太后駕崩暫停的科舉恢復,與丁未年的殿試一樣,皇帝再次親自到場主持,策問的題目也再次離經叛道。給出戶部統計的十年間廣東稅賦數目,讓考生總結規律並給出結論。

萬曆二十八年,夏秋糧稅總計2600多萬石,廣東的官民田畝面積只佔全國的2%左右,糧稅不到60萬石。做為唯一允許對外貿易的港口,廣州市舶司全年番舶抽分居然只有7萬兩。

從萬曆二十八年到景陽三年,廣東的稅賦每年都差不多是這個數字,趕上天氣糟糕數量少一些,風調雨順則高一些,大差不差。

市舶司的番舶抽分乾脆連天氣原因也省了,低則5萬高不過8萬,就算加上很大一部分是實物稅收,變現之後也絕超不過20萬兩白銀。

但這種平穩的狀況在景陽四年被打破了,糧稅依舊如初,還稍有下滑,52萬石。但番舶抽分足足翻了五倍,現銀加上貨值總計達到了100萬兩。另外商稅也增長了三倍多,不過由於之前基數太小,三倍之後仍不足萬兩。

有沒有可能當年朝貢的番邦船隻比較集中,或者佛郎機人採購貨物的量比較反常呢?不用猜,看看資料就明白了。

從景陽四年到景陽六年,三年裡番舶抽分一年比一年高,去年已經突破了150萬兩。商稅同樣一直上揚,突破了5萬兩,連糧稅也跟著走高,達到了80萬石。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並不富裕的廣東突然間成了賦稅大戶?會試過關的400多名貢士經過一整天冥思苦想,能給出答案的不足兩成,而答案靠譜的不到十個。

當然了,貢士們就算交了白卷照樣不影響成為進士。按照大明律規定,殿試是沒有不及格一說的,無非就是頭甲、二甲、三甲排名的區別。

兩日後辛亥科狀元、榜眼、探花新鮮出爐,有意思的是其中兩人皆來自廣東。而在二甲之中,廣東、福建、廣西、浙江等地的貢士數量很集中,名次還很靠前。

那為什麼這些地方的貢士策問成績普遍明顯好很多呢?答案很簡單,近水樓臺先得月。

來自廣東、福建的考生對廣東這幾年發生的變化不光知道可能還親身體驗過,廣西和浙江的部分考生也透過不同渠道聽說過。所以回答起來能抓到點脈絡,不會無的放矢。

而來自其它地區的考生面對新鮮事物,既沒見到過也沒聽說過,腦子裡根本沒有概念,大多數回答的都是驢唇不對馬嘴。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四個字,李贄新政!

李贄是景陽三年八月被任命為兩廣總督的,十月抵達之後馬上開始推廣番薯、番麥和甘蔗種植,同時對建造榨糖廠、釀酒廠也予以鼓勵。

只用了一年時間,兩廣地區的農業沒啥起色,可對外出口金額翻了好幾番,連帶著廣東、福建和廣西東部地區的手工業也一起繁榮了起來。

去年初,當袁應泰和李如梅聯袂赴任廣東之後,新政鋪開的速度馬上加快了不少,不光讓手工業更上一層樓,還把番薯和番麥不佔好地、少佔勞力、產量穩定的特點發揮了出來,帶動農業資料也有所提升。

除了少部分官員之外,大部分地方官和百姓根本不知道新政背後站的是皇帝,甚至不知道有新政,他們只關心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誰讓他們吃飽飯、掙到錢,誰就是好官。於是李贄就從胡搞亂搞的外鄉人,變成了當地人交口稱讚的青天老爺,絕口不再提當年的咒罵和抵制。

此時新政在廣東,尤其是肇慶、廣州一帶屬於潮流所向,從農戶到商人、從地主到士紳,誰要是沒挖空了心思去琢磨該怎麼多種點李總督所說的經濟作物、開辦個工廠啥的,誰就會被人戳脊梁骨,罵成二傻子。

就算還有一部分比較保守的地主士紳工匠農戶不願意嘗試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