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激efang軍為守住淮yīn城,也迫不得已扒開運河大堤,來了一個水淹七十四軍。
不過,在現在,張靈甫根本沒心思考慮到今後的國gong紛爭,他不清楚什麼時候決堤,想到萬一洪水下來了,把部隊淹了怎麼辦?
“走,到前面路口去看看!”他衝著盧醒說了一句,兩人便騎著馬趕上前去。還未趕到三叉路口,遠遠地就看見,在冷冷的月光下,有一股黑壓壓的人群從右邊的小路拐上公路,川流不息地向前緩緩蠕動。而在路邊站成兩條直線的,則是自己的弟兄們。幸虧全團軍紀好,沒有與鄉親們爭路,要不然,把老百姓惹毛了,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那些風涼話、唾沫星子會把**寒磣死:什麼肩膀上扛的是燒火棍呀、什麼有種咋不往前面衝、要與大娘大嬸搶啥路呀,等等。
快到路口,張靈甫和盧醒翻身下馬,只見逃難的老百姓們一個個拖兒帶女的,面容悲慼、茫然,而又沉默,有的趕著豬、牽著羊、帶著狗,有的挑著籮筐,籮筐裡一邊坐著一個已經沉睡的幼童,有的推著獨輪車,車上幾卷棉絮、一口鐵鍋就是全部的家當。人群中,沒有怨天尤人的牢sāo,只有背井離鄉的無奈,連跟在主人後面的狗兒們,都低垂著尾巴不叫一聲,偶而幾聲幼童的啼哭,卻更增添幾分淒涼。
站在一邊的弟兄們,也默默地望著逃難的鄉親們。
“老總呀,老總!”忽然,一位大娘拄著柺棍,從人群中巍巍顫顫地走過來,徑直走到他們面前,大概是看見他們有馬,就一定是長官,然後雙腿就往地一跪,抱著柺棍作揖道:“行行好、行行好喲……”
張靈甫和盧醒慌了,趕緊攙起大娘:“有話好說、有話好說。”
原來,大娘養不活自己的孩子了,想把老二、老三送來當兵。
聽大娘說,她家就住在花園口下面的孟家樓,有子女六人,大的不過十八歲,小的才十來歲,今天傍晚,保長把一面鑼都敲破了,帶著新八師的老總們,挨家挨戶地上門發遷移費,說鬼子要殺過了,黃河要決口了,讓鄉親們趕快離家逃生。其實,不用說,在堤上看熱鬧的孩子們,早就把官兵在扒黃河大堤的訊息傳遍了附近各個村莊。官兵先是在趙口挖,一連挖了兩個缺口,不料河水忽然改道,沒有放出水來,昨天又把掘堤的地點改在花園口。這一段的黃河大堤,全是用小石子與粘土夯成的,堅硬無比,挖了一天一夜,把幾百個弟兄都挖累了,又在鎮裡調了一百多青壯勞力上堤幫忙。聽說明天上午之前一定要放水,鄉親們這才慌了,各自逃生。大娘的男人捨不得離開家,公公婆婆病在床上,地裡的麥子還沒有收完,就帶著老大留下來,先搶麥子,能割多少就割多少,叫她帶著幾個小的,暫時回十幾裡遠的孃家躲一躲。
可孃家更窮,地無一壟,錢無一分,自己的親爹親孃也老得不能動了,幾個弟弟全靠打長工餬口,她一個婦道人家又拉扯著好幾張嘴,雖然發了幾塊銀圓,可是把錢吃完了又吃啥?走到半路上,乾脆一狠心,叫老二、老三去從軍,混個肚皮囫圇圓,總比餓死強。
張靈甫心想,老大才十八歲,這老二、老三的年齡可就成問題了。
果然,盧醒一問,大娘回答道:“一個十六、一個十四哩。”
暈!這可難為了張靈甫,他撓著頭說:“大娘呀,十六歲還勉勉強強,這十四歲就……”可大娘連聲說:“咋不中、咋不中哩?十四歲的娃子可不老小了。”看在大娘態度執著的份上,盧醒對團座說:“要不先看看他們?”張靈甫只得點點頭,大娘便轉過身去招招手,於是,在路口邊,蹲著的五個黑影中,走過來兩個少年,藉著月光,張靈甫看清楚了——那個子高的應該是老二?長得倒也敦實,濃眉大眼的,敞著粗布上衣,挽著袖子,給人一種虎頭虎腦的感覺。可這老三,咦,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