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和孔子兩位老人家都給說得啞口無言。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張果老騎著毛驢經過此店鋪,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就拿出銀子下賭注,與掌櫃的比個高低。掌櫃的問:“大仙,您整天騎著毛驢到處走,到底是往前走,還是往後走呢?”原來張果老平日總是倒騎在毛驢的身上,所以聽到掌櫃這樣一問,竟瞠目結舌,答不上來,只好認輸了。過了不多會兒孔夫子帶了學生周遊列國來到這裡。看見這家能賭輸贏的店鋪,想到囊中羞澀,決定進去贏點銀子做盤纏。掌櫃的看見孔夫子來“抬槓”,就問:“‘四書’上有言道:‘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這可是您說的話嗎?”孔子說:“正是。”掌櫃的又說:“那麼您高堂健在,為什麼您卻四處周遊,又沒有一定的方向呢?這不是與您自己的信念相違背嗎?”一句話把孔子問得無話可說,身上僅有的二兩銀子也輸掉了。孔子垂頭喪氣地回到弟子身邊。子路問清了緣由,抄起一把殺豬刀,來到抬槓鋪,對掌櫃的喊道:“我說你的頭不過半斤重,如若不信割下來稱稱!”說著就躍上前去,準備動手。掌櫃的一看大事不好,連忙賠著笑臉說:“我認輸,我認輸。”就這樣子路把老師輸掉的銀子又贏了回來。
這個孔子“抬槓”的故事流傳很廣,“抬槓”一詞理所當然也流傳很廣了。
什麼是“名堂”
明堂是上古時候帝王會見諸侯、接見長者的地方。後世的帝王為了彰顯自己的威風總是想造出一座明堂,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造出明堂的。
漢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古代明堂的遺址,便想在這片遺址上造一座新明堂,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可是,文武百官從來沒有見過明堂是什麼,也就只好作罷。唐朝時,由於國勢強大、經濟繁榮,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來。武則天讓大臣各自上書獻策,談談明堂到底是什麼樣的。沒過多久,有人寫了《黃帝明堂經》三卷獻給武則天,上繪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環繞,中有響履木鋪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華。武則天看後很高興,準備照此動工。正直的大臣劉允淪怕修造明堂勞民傷財,對國家不利,就寫了一篇《明堂賦》,諷喻武后,譏諷那人不知搞的什麼“明堂經”,明堂經裡也不知弄的什麼“明堂”,純屬子虛烏有,胡說八道。武則天看了深為讚許,就沒照著那所謂的“明堂經”去造“明堂”。不久,這事流傳開來,人們將稀奇古怪、別出心裁的東西稱作“搞什麼名堂”。由於“明”和“名”的讀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這樣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寫成了“名堂”。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名詞雜談(13)
而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虛的代名詞。
人們為何用“汗青”來指代史冊?
人們都知道文天祥寫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其中“汗青”一詞代指史冊。可是,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原來,在造紙術未被髮明之前,古人著述都是刻寫在簡牘或書寫在絹帛上。簡是竹簡,牘是木牘,只是因原料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名字罷了。漢代劉向的《別錄》說:“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殺”,有除水之義;“汗簡”或“汗青”是名詞;“汗”是使動用法,即“使簡(青)出汗”的意思。為什麼要經歷這種程式呢?這是因為簡牘在用竹木加工成條狀平面物之後,需經烘烤去水分,方可用於書寫,是為真正的簡牘。簡牘加工完成之後,還要把簡牘串起來成冊。“冊”字的本義,就是編結好的簡牘。《說文》:“冊,符命(就是諸侯受封的檔案檔案)也,諸侯進受於王也。像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冊中間橫線是串簡牘的皮條。唐代僧人成玄英《莊子序》說:“古者殺青為簡,以韋編之。”韋即皮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