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67部分 (1 / 5)

逃�姆⒄埂;剮枰�復�說男量嗯�Α�

比如真實歷史中的中央研究院,它成立於1928年,在創設之初組織條例裡就有選舉會員(即後來的院士)的規定,但因為當時國內學術研究基礎很差,還沒有成熟的學者,只好暫時擱置。這一擱置就是十八個春秋,再次動議已經是抗戰勝利的1946年。1948年3月,經過分組審查、一次普選和四次補選,才終於湊足了一個吉祥的數字:81。在這首屆81名中研院院士中,數理組28人、生物組25人、人文組28人,都是蜚聲中外的學術大師。

有人曾以此來攻擊現在院士水平遠不及民國,殊不知那81人(如果只算自然科學界的話,那就只有53人)是五十年科學教育才積累下來的精英,濃縮的都是精華啊!而現在呢,每兩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就要進行一次增選,每院增選人數少則30人、多則50人,如此一來,名聲和影響力難免被攤薄,自然難以被世人所周知。

李復幾道:“依著浮筠賢弟的意思,就是建議中華科學院暫時不評選院士嘍?”

夏元瑮點點頭:“正是!”

陳傳瑚卻道:“不妥、不妥!正因為我國現在科研工作者水平普遍低下,我們才要設立‘院士’這個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為什麼呢?現在學生之所以更多選擇法政、經濟等學科,是因為畢業之後可以做官發財,而學習科學技術呢,只能當老師或者去工廠做工。在現今社會,做老師和做工都是沒有前途的,他們也在這種環境下只能昏昏噩噩地混日子,渾然忘了讀書時候的所學與夢想。而設立‘院士’榮譽,則相當於為學習科學技術的青年樹立一個奮鬥目標,讓他們不至於沉淪。而且現在正值民國肇始,我們應當趁此良機為後世立下軌範,免得將來積重難返。”

李復幾道:“謹庸賢弟的意思是先設立‘院士’稱號,等到適當機會再評選?”

“為什麼現在不能選?”陳傳瑚反問道。

夏元瑮皺眉道:“難道讓某些人濫竽充數?”

陳傳瑚道:“不用,按照孫先生、孫夫人的標準來遴選就行。全國能找到三人就三人,能找到五人就五人,寧缺毋濫。大不了先把院士名額定為十人,以後人才輩出的時候再修改院士名額便是!”

李復幾道:“謹庸賢弟建議對院士設定名額限制?”

陳傳瑚道:“自然要設定名額限制!任何事物都是以稀為貴,院士名號也不例外。要是逢人就送上一頂院士的帽子,誰還把院士當一回事兒?如果把院士名額設定限制,反而很多人會趨之若鶩!”

孫元起要是在這裡聽到這番話必然大點其頭。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總額倒沒有限制,不過每次增選都規定增選總數不超過60名,這就導致無數英豪在此折戟沉沙。但因為院士名號的崇高,這些英豪越挫越勇、屢敗屢戰,甚至一大批七十好幾的老頭子還在為此身外之物孜孜不倦的努力。如果說70出頭還能理解,畢竟名利之心未死,還想負隅頑抗一次,但那些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參與這項運動又何苦來哉?比如2001年參加工程院增選的丁大鈞(東南大學,78)、2003年參加工程院增選的王慧炯(國務院發展中心,78),說起來真是令人扼腕!

然而院士評選並不是因為你年長就會特別照顧,尤其是近些年,在增選的時候就明文規定候選人年齡原則上不得超過65週歲(中國工程院為70週歲),超過年限的便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即便僥倖進入有效候選人名單,年長的候選者也會最先成為炮灰。每當這個時候,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學者就會黯然神傷良久。而南京大學的唐雯霞教授更是因為當選院士無望而駕鶴西去,真是可憐可嘆!

相比之下,某些私人創辦以牟利為目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