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近在咫尺的滬寧一帶人心惶惶的誰還會顧得上盤查。等過了南京,每條船的船首和船尾都架上了機槍更也不用擔心有什麼毛賊敢打主意。
淞滬之戰如火如荼,中日雙方不斷投入軍隊,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一方先後投入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另外還有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稅警總團、炮兵7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海軍艦隊、江蘇省的保安保安部隊,兵力總數達到70多萬。
日本方面陸續投入超過五個師團的兵力卻仍舊沒有掌握戰場的主動權,甚至日軍也損失慘重,讓他們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了,他們繼續不斷增兵。
雙方鏖戰兩個月後,戰局終於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日軍的依靠強大的火力突破中**隊防線,但此時中國雖敗而不亂,依然拼命地抵抗著日軍的瘋狂進攻。
南京方面一面命令軍隊竭盡全力抵抗,務要將日軍拖在淞滬地區,這時候已經閉口不再說在淞滬地區消滅日軍了,能不能撐得下去也成問題了;一面又向美、英法等世界列強們苦苦哀求,希望美、英、法、意、比、荷、葡等九國公約簽字國出面斡旋,或者是向日本施壓,放棄武力利用談判來解決中日爭端。
所謂的九國公約就是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在華盛頓簽訂《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條約中有關於“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和“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的內容,實質上是要挾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具有嘲諷意味的是南京最高當局竟然把渺茫的希望寄託於一個讓中國蒙受屈辱的九國公約上了,
但是,在11月3日,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大會並沒有達到南京政府的預期。日方因為已經漸漸取得了淞滬戰場的主動權而甚至拒絕出席九國會議。而諸國的立場也並不明確,再加上日本從中使壞,諸國忽而答應南京政府的請求,忽而又指責中**隊主動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破壞和平,最後乾脆對中國的要求置之不理。
日本方面一方面與諸國敷衍周旋,一面又悄悄在國內組建了第10軍趕赴上海,該軍團的兵力超過10萬人,準備悄悄登陸對淞滬的**施行圍殲。
11月4日夜日軍援軍新組建的第10集團軍到達上海,5日拂曉,日軍利用大霧、大潮在杭州灣一帶登陸,對淞滬戰場上的**實施迂迴包圍。
南京方面因為布魯塞爾會議傳來的錯誤資訊而對日軍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日軍援軍登陸竟然沒有引起最高當局的足夠的重視,下面的各級將領自然也沒有足夠重視,再加上**右翼軍部分海岸守衛部隊被抽調支援市區作戰,猝不及防之下陣地相繼失守,日軍第10軍成功登陸,由此戰局急轉直下,,軍心越發不穩起來。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戰場的局勢對**來說越來越不利。日軍大舉增兵的訊息傳開後造成人心惶惶,**中組織性、紀律性較差的致命缺點開始暴露出來,有的部隊為避免被圍竟然自行組織撤退,有的部隊在徘徊觀望。
隨著日軍第10軍的完全投入戰場,南京統帥部和淞滬戰場各個集團軍指揮部也已經方寸大亂,是撤是守,爭執不下。蔣介石仍對世界列�